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粲
释义
王粲177—217

汉末诗文作家。字仲宣。山阳高平(山东金乡)人。“建安七子”之一。出身于豪族地主阶级,曾祖龚、祖畅都位置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14岁时,遇董卓之乱,由洛阳徙居长安,深得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称他“有异才”。初平三年(192),董卓余党李催、郭汜作乱长安,王粲流寓荆州,依附荆州牧刘表。在荆州16年,始终不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王粲归附曹操,先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等职,并曾受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魏建国,拜侍中。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在返回邺城途中病亡。

王粲天资聪慧,博闻强记。精通数学、棋艺,对前代典章制度,尤为熟悉,以博洽著称。在“建安七子”中,他是唯一的封侯者,政治地位最高,最受曹操信任。曾参与制定曹魏政权的典章制度。另外,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很密切,诗酒往还,甚相融洽。他死后,曹丕亲临吊丧,曹植作《王仲宣诔》吊之,可见其交往之一斑。

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学成就也最高。刘勰就称他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今存诗20余首,五言诗居多;赋20余篇,骚体居多。其文学创作,可以建安十三年归附曹操为标志,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处于社会大动乱时期,亲历战乱,饱尝流离颠沛之苦,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慨交织于一腔,笼罩在前期创作上,使之蒙上悲愤、忧怨的色彩。如《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具体描写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景象凄惨,气氛悲凉;《登楼赋》抒发忧时愤世之思、怀念故乡之情,声情凄楚,意绪连绵。而归附曹操后,一方面,北方统一的形势鼓舞并激发了他的功名事业心,写下了象《从军行》这样基调昂扬的诗篇;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地位的变化,常与邺下文人诗赋唱答,“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诗文中的社会内容也有所逊色。总起来说,王粲的诗文以抒情见长,以“情胜”(刘勰语)是其最大的特色。《登楼赋》在辞赋发展史上,尤其占有重要地位。

王粲文集,《隋书·经籍志》著录11卷;唐代为10卷,至宋代只存8卷。原集大约于宋末亡佚。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今人俞绍初据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本《王仲宣集》,整理成《王粲集》(3卷),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吴小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9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