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文学发展史 |
释义 | 中国文学发展史 古典文学史著作。刘大杰著。原为上、下两卷。上卷写成于1939年,下卷写成于1943年,分别于1941年和194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于1957年和1962年对该书作了两次修订,由两卷改为3卷。1962年的修订本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的一些观点,充实了一些材料,成为比较具有特色的文学史专著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该书比较严格地遵循分体合编的写作原则,以文体的兴衰、流派的嬗变为线索,兼顾时代顺序。比如对于汉赋,作者用《汉赋的发展及其流变》一章专门予以阐述,并将汉赋发展的趋势分为汉初的赋家、汉赋的全盛期、汉赋的模拟期、汉赋的转变期四个阶段,条理颇为清楚明了。论述汉初贾谊的《鵩鸟赋》,指明它和楚辞的区别;论述枚乘《七发》则注意它在由《楚辞》到司马相如的大赋发展过程中的承前启后作用;在对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的体制特点作了比较全面具体的说明后,对全盛期中的东方朔、司马迁、王褒等人的讽刺、抒情、体物之作也作了适当的阐述;至于扬雄、班固,则抓住他们模拟的共同特点;论张衡以后,又把视角指向抒情小赋的出现。各种文体的由兴而盛、由盛而衰的转变过程,十分清楚。较之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排列方法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其次,该书在考察作家时,十分强调作家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这些精神品质在作品中的反映,强调感情的真实。如对文学发展史上的3位巨人屈原、司马迁和杜甫,指出他们都具有不平凡的意志和精神,“他们都是人道的战士,爱国的文人,都具有高尚真实的人生品质,圣洁严肃的艺术良心,忍受苦痛的坚强意志和辛勤刻苦的劳动精神”,“他们的生活和艺术紧紧结合在一起,人品与文品表现得非常鲜明。”(1957年版第六章)在谈到陶渊明时则指出:“他的特征,是能将他的人生思想的全部,和他的作品溶成一片。使他的人格和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最高典型。”(同上,第九章)类似这样的论述既容易令读者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又有助于理解作家的独特个性。 再次,该书较早注意到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传统,比较生动地刻划了两个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的个性和风格,具有一定的特色。在选择运用古典文艺批评材料方面,也较为精当。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能寓议论于叙述之中,文笔简炼流畅,较好地避免了空洞议论、繁琐枝节等毛病。 受左倾思潮的影响,作者在1972年对该书重新作了修订,于1973年2月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册出版。修订本以阶级斗争学说对纷纭复杂的文学史现象作了教条主义的解释。 郑永晓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82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