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我们的自己批判
释义
我们的自己批判

现代评论文。田汉作。刊载于1930年《南国月刊》第2卷第1期。作者在《序论》称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对南国社8年来活动的清算,以便建立明确的理论,在统一鲜明的旗帜下使战线分外团结。文章按历史顺序分阶段论述:1.南国半月刊时代。这一时期,对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二元见解,前者很愿为第四阶级而战,后者则保持多量艺术至上主义。重要作品都表示青春期感伤、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彷徨留恋和对腐败现状的渐趋明确的反抗。2.南国特刊时代。南国特刊是醒狮周报附刊,后来醒狮派倾向极右,本文作者自己不能超然于左右两派斗争之外,便中止了南国特刊。3.南国电影剧院时代。南国特刊停止后,本文作者便想“借电影之力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拍电影《到民间去》,想表现中国民众美丽的生的苦闷,不主张宣传被压迫阶级的暴动,但不无意识地宣传了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4.南国在南京总政治部时代。当时左倾革命青年大多到武汉,作者自己到武汉并非为做官或转换方向,而是觉得不应破坏北伐,同时以为艺术家在任何政治势力下都可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尊严。5.南国在艺术大学时代。宁汉合作后,作者自己思想非常消沉,但也认识到乌合之众不可成事,艺术要由民间硬干,不可依附他人。因而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文科。6.南国艺术学院时代。作者认为,此学院是最有野性、最能发挥私学精神的自由学府。有许多天才的无产青年,但也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倾向,自己所写剧本也有许多这种阴影。7.南国社时代。作者当时想尽力作民众剧运动,但不知民众是什么,也不知怎样去接近民众,自身又有无政府主义颓废倾向。文章的结论指出:南国社的文艺运动意识不明确,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随着阶级斗争的激烈化与社会意识的进展,一个作者必须明确认识自己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表明自己的世界观,不被小资产阶级的感伤的颓废的浓雾所笼罩,而从地下发出新兴阶级的光明。本文标志着南国社的转向,也是了解南国社的重要历史文献。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986-298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