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北京人2
释义
北京人2

当代纪实文学作品集。张辛欣、桑晔合著。副题为《100个普通人的自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卷首有朔望的《<北京人>种种(代序)》。卷末有作者的《后记》。最初,《北京人》是以大洋彼岸的爱国同胞为特定读者,刊登在《美洲华侨日报》副刊上。1985年1月起《收获》、《上海文学》、《作家》、《钟山》、《文学家》5个杂志分别刊发《北京人》。作者在谈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说:“新的时代,新的感受和交流的传递、反馈方式,要求有新的文学体例;选用口述实录文学的样式来写100位普通人,是因为这种文体更接近真实,它能够使文字与读者、内容与现实之间的空间缩小”(《后记》)。作者在《后记》中还谈到,在创作方法上明显受到美国作家斯·特克尔的《美国梦寻》的影响,但它是伴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文化现象共生的。书中100篇作品记录了中国当代社会普通人世相,有工人、农民、战士、教师、研究员、作家、干部、企业家、经理、商人、个体户、下放知青、待业青年、学生、演员、律师、多子女母亲、缠足女子、模特儿、名人后裔、末代皇族、白痴父母、老小偷、昔日妓女、殡葬工、小市民、台胞等等,通过他们的生活和想法,展现社会生态面貌。其中,有改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不满、欲求和向往,有对逝去岁月的回顾,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情、民俗、民风、民心中的积淀。它是中国“口述实录文学”的开创之作,发表后引起广泛注意,产生较大影响,也引起了争议。争论的主要问题是:1.“口述实录文学”能否成为文学?有人认为,这一样式与文学有本质区别,它对生活的“实录”或“还原”,体现新闻和历史的基本特征;有人认为,《北京人》作为“口述实录文学”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决定了它与一切构成审美形象的“口述实录”都是文学。2、作品的文学体裁分类问题。作者认为,在西方,它属于非小说类文学;也有人认为,“口述实录”是文学向“非虚构”领域的开拓,作品应属于非虚构小说;还有人认为,“报告小说”、“口述实录文学”等纪实性作品统称“纪实文学”,“口述实录文学”是一种边缘文学,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黄裳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46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