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感兴
释义
感兴

古代文学理论概念。指在外界事物感召下,即时产生的富于诗意的感情活动。这种感情活动的产生往往集中而强烈,并能转化为创作冲动,是诗歌创作过程的最初阶段。感物起兴是古代文学理论长期讨论的问题,陆机《文赋》即谈到创作中“瞻万物而思纷”的“感物”状态。刘勰《文心雕龙》对“感物”和“兴”都有深入的论述,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睹物兴情”,“情以物兴”。其中《物色》篇集中论述了由感物到起兴的规律:“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尽而情有余”,“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以赠,兴来如答。”刘勰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南朝以来的创作经验,把关于物、情、辞关系的探讨上升为清晰的理论。钟嵘《诗品序》对这个问题也有言简意赅的表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刘勰、钟嵘的论述确立了“感兴”理论的基本范畴。唐代王昌龄提出了“感兴”的概念,所著《诗格》中有“十七势”,第九为“感兴势”:“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更加强调了主体情感在由感物到文辞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作品中的体现。王昌龄还指出了诗中“物色”与“意兴”的不可偏废,也可以印证他的“感兴”说。

王南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950-595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