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廌 |
释义 | 李廌1059—1109 宋代文学家。字方叔。先世郓州(山东郓城)人,后移居华州(陕西华县)。父李惇,与苏轼同年。廌6岁而孤,能奋斗自立,以学问闻名于乡里。苏轼在黄州,他携文拜谒求知。苏轼赞美他说:“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宋史》本传引)“子之文,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同上)后见他所著书,感叹说:“张耒、秦观之流也!”(同上)乡举至礼部,逢苏轼掌贡举,而遗之不第。苏轼赋诗自责说:“平生浪说古战场,到眼空迷日五色。”(《东坡集》卷17)李廌初名“豸”,以苏轼建议而改名“廌”。后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死于常州,李廌为文以祭,有“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宋史》本传引)之语,当时传诵海内。可见李廌与苏轼交谊之深。他中年以后,绝进取意。以颍州为人物渊薮,始定居长社,县令李佐及当地人买宅让他居住。年51卒。李 才气横溢,喜论古今治乱兴亡之事。他的文章条畅曲折,辨而中理,风格与苏轼相近。“如大川东注,昼夜不息,不至于海不止”(李之仪评语);“自非豪迈英杰之气过人十倍,其发为文词,何以痛快若是”(周紫芝评语)。现在就他的《兵法奇正》、《将才将心》等文章看来,确实是议论宏伟、兀奡奔放。他的词虽不多,但也清新绝俗。如“荒芜千里思悠悠,唯有霎时凉梦到南州”(〔虞美人〕),尤极淡远清疏之致。他的诗也颇有可读者,如《寒食》:“千株蜜炬出严闉,走马天街赐近臣。我亦茅檐自钻燧,煨针烧艾检铜人。”仅28字,已把冷漠闲淡、况味萧条的境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著有《济南集》8卷,为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有《德隅斋画品》1卷,《师友谈记》1卷。 胡可先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1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