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李寒谷
释义
李寒谷1914—1951

现代纳西族作家。原名李培阳。云南丽江石鼓镇人。丽江中学初中毕业后,随兄到南京、北平(今北京)读高中,后考入中国大学国学系。1934年秋,与王西彦、余修等人组织“绿州文艺社”,创办《文史》双月刊。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绿州文艺社”扩大改组成“文艺青年协会”,后又与“北方左联”组织的“平津青年作家协会”合并,共同成立“北平青年文艺救国会”,李寒谷被选为该会领导成员,以文艺为武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北平的《京报》、《风谷周刊》、《小说月报》以及天津、上海、武汉的不少刊物发表了《三仙姑之秋》、《雪山村》等一系列作品,被列为八大青年作家之一(和方《我所知道的寒谷先生》)。1937年李寒谷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 一面在昆华大学教书,一面与杨光洁等人创办《文艺季刊》,从事抗战文艺工作。1938年4月因患帕金森氏病,由母亲接回故里,到外婆家养病。养病期间,创办“寒谷小学校”,自任校长,并利用课余搜集数千首民歌,抱病创作长诗《北平,我亲爱的母亲》及几十首古体诗。1951年病逝,时年仅37岁。1934年发表于北平《文史》上的《雪山村》是李寒谷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作品;1935年发表于《国闻周报》上的《三月街》,可以说是李寒谷的代表作。这两个短篇以及与此前后发表的《虎跳岩》、《劫》、《寸五娘》、《凤凰岭》、《狮子山》等,深刻揭露了官、兵、匪残害人民的黑暗现实,热情歌颂了群众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1938年发表于《文艺季刊》上的短篇《变》,则反映了红军长征给苦难的纳西族人民带来的喜悦和希望。他的近百行的自由诗《丽江行》(1938年4月《文艺季刊》)又集中反映了诗人反帝反封建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除了小说和诗,他还创作了不少风格清新、明快、自然,以表现纳西族风情和地方色彩见长的散文,如《江边“古宗”》、《劳街一夜》以及1936年被茅盾收入《中国的一日》中的《插秧》等。在李寒谷从事文艺活动的过程中,他还曾发表了《王充对文学的几个主张》、《中国现阶段文学之路》、《云南的刊物联合起来》等论著,表明了他文艺为抗战服务、文艺大众化以及抗日文艺要“以大众的生活为主体”等文学主张。

罗伟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1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6: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