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世仲 |
释义 | 黄世仲1872—1912 近代小说家。字小配,又字配工,别署黄帝嫡裔、禺山世次郎、黄棣荪等。广东番禺人。出身于富有之家,但至黄世仲已家道中落。约光绪十九年(1893),与其兄黄伯耀至南洋谋生。初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开设赌馆,并任旅新加坡华侨邱菽园所办保皇派报纸《天南新报》记者,文名初显。后见国家内政日益腐败,外国列强鲸吞蚕食,加之受到革命党人尤列和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香港)的影响,遂翻然悔悟,摒弃保皇派,转向革命派,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新加坡加入尤列创设的兴中会外围组织中和堂。二十九年(1903)回到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及主笔。同年曾在该报发表《辨康有为政见书》等文,成为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旗手之一,与章太炎齐名。三十一年(1905)由冯自由介绍、孙中山主盟,在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前后担任该会香港分部交际员和庶务员。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宣统三年(1911),黄世仲除担任《中国日报》记者及主笔,从事革命活动之外,还前后在香港和广州担任《世界公益报》和《广东日报》编辑,《有所谓报》和《广东白话报》撰述人,并创办了《香港少年报》、《中外小说林》、《新汉日报》。同时参与过澳门优天影剧社的活动,该社所演以秋瑾事迹为题林的革命剧本《火热大沙头》,据传即出自黄世仲之手。辛亥(1911)初革命党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黄世仲也是参加者之一,并以所见所闻撰《五日风声》,成为我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同年秋武昌首义成功后,黄世仲作为同盟会南方支部的联络员,又在广州设立机关,联络各路起义民军,为广东光复起过相当作用。同年冬广东军政府成立后,担任民团总局局长、军团协会副会长、军政府枢密处参议等职。1912年春,因反对陈炯明裁减各路民军而扩大自己实力的阴谋,惨遭杀害,年仅41岁。 黄世仲在其一生的最后十年中,除了积极从事革命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外,还积极从事文学活动,仅长篇小说即写了近十部,是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的突出代表作家。其最著名的作品为《洪秀全演义》。章太炎为之作《序》,中谓:“夫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诸葛武侯、岳鄂王事,牧猎奴皆知之,正赖演义为之宣昭。今闻次郎为此,其遗事既得之故老,文亦适俗。自兹以往,余知尊念洪王者,当与尊念岳、葛二公相等。”其他作品还有《廿载繁华梦》、《大马扁》、《宦海升沉录》、《宦海潮》、《黄粱梦》、《陈开演义》、《党人碑》等。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24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