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侗族文学史 |
释义 | 侗族文学史 民族文学史著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侗族文学史》编写组编著。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全书分“导言”、“唐代以前的侗族文学”、“唐宋元明时期的侗族文学”、“清代侗族文学”、“民国时期的侗族文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侗族文学”等部分。“导言”部分系统介绍了侗族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以及侗族社会历史分期、侗族文学史的分期、侗族文学的民族特色等。第1编“唐代以前的侗族文学”,介绍了产生于侗族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歌舞“耶”、原始祭词“垒”、原始神话“暖”等文学艺术形式及其内容、特色、社会价值。第2编“唐宋元明时期的侗族文学”,介绍了唐至明这一历史时期产生的侗族创世史诗、说唱文学、传说故事等。第3编“清代的侗族文学”,全面介绍了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叙事歌、大歌、坐夜歌、玩山歌、劝世歌、礼俗歌,以及以《郎夜或美》、《金汉烈美》、《门龙绍女》等为代表的说唱文学,介绍了活跃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侗族歌师、戏师及其创作、理论,介绍了出现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侗族文人及其创作。第4编“民国时期的侗族文学”,介绍了产生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红军歌谣、红军故事,侧重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侗戏代表作《珠郎娘美》和潘万霖、张相材、舒守恂、王先平等一大批文人和龙大道、杨和钧的创作活动。第5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侗族文学”,介绍了此一时期新涌现出来的大批侗族作家苗延秀、滕树嵩、张作为、刘荣敏、谭良洲等及其作品。 子凌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781-378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