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释义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于1927年秋冬之季,1928年至1930年是它的繁盛阶段。结束于1936年“两个口号”论争后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是伴随着革命形势的急遽转变而诞生的。1927年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大批原来在“革命的策源地”教书,在武装战场,在革命政府从事实际工作的文化人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蒋光慈、成仿吾、阳翰笙、李一氓、洪灵菲、钱杏邨、孟超、杜国庠等,纷纷云集上海。在这前后,原先在日本读书的一大群热血青年,也先后归国。他们是夏衍、王学文、李初梨、冯乃超、朱镜我、彭康等。这是一个大汇合。他们追随世界左翼文学思潮,遵循“五四”文学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首先是成立社团,创办刊物。创造社继续出刊《创造月刊》,并新创刊《文化批判》、《流沙》、《日出》、《思想》、《新思潮》等刊物。蒋光慈等成立太阳社、先后创刊《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等刊物。洪灵菲等成立我们社,创刊《我们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旗帜鲜明地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由于他们的口号和理论适应了时代的思潮,因此,革命文学的口号得到普遍响应,短时间就形成运动,占领了人们的注意中心。但是,他们错误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鲁迅,从而挑起了“革命文学”论争。茅盾也是他们批判的对象。论争有批判更有建设。它涉及文学与时代、与革命、与群众、与生活的关系,涉及阶级性与人性,提出了继承与借鉴和文学批评的标准。论争为革命文学造成了声势,扩大了它的影响。“革命文学”论争的过程,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过程。

建设更体现在创作上。蒋光慈继《少年飘泊者》、《鸭绿江上》、《短裤党》之后,创作了《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田野的风》、《哭诉》、《乡情集》,洪灵菲创作了《转变》、《前线》、《流亡》三部曲,华汉(阳翰笙)创作了《女囚》、《两个女性》及《暗夜》、《转换》、《复兴》(史称“华汉三部曲”),殷夫有“红色鼓动诗”,胡也频有《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其他如戴平万、杨邨人、刘一梦、孟超、楼建南等,也都有引人注意的革命文学创作。他们的创作带有“革命浪漫谛克”的共同倾向。即都写工人写农民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写斗争写革命,不乏革命热情,但普遍不重视艺术性。

“革命文学”论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准备了人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由潘汉年、阳翰笙、冯雪峰等人做实际工作,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召开了成立大会。当时参加“左联”的,除了原创造社、太阳社和艺术剧社的成员而外,还有鲁迅、茅盾、郁达夫、田汉等,共50余人。成立大会所通过的理论纲领称:社会变革期中的艺术应该站在历史的前线,和历史的进行同步,作为解放斗争的武器,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左联”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从此成为有组织的活动。直接领导“左联”的是中国共产党。鲁迅,则是“左联”的盟主和旗手。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的压迫下,虽遭挫折,却始终在发展。数年间,成员发展到几百人,活动地域扩展到北方、华中、华南,甚至海外(如日本的东京)。曾先后创办《萌芽月刊》、《拓荒者》、《大众文艺》、《文艺讲座》、《世界文化》、《前哨》——《文学导报》、《北斗》、《文学》(半月刊)、《文学月报》、《文学杂志》(北平)、《文学新地》、《时事新报·每周文学》等刊物。通过组织和个人办刊物,占领阵地,培养文学新人。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蒋牧良、周文、草明、周立波、刘白羽、徐懋庸、唐弢、蒲风、宋之的等文学生力军纷纷出现于文坛。“左联”的创作,无论是茅盾、丁玲、张天翼、叶紫、沙汀、萧军、萧红等人的小说,鲁迅、瞿秋白、徐懋庸、唐弢的杂文,还是中国诗歌会成员的诗歌,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话剧,都开创了新局面。它们与时代同一步调,反映了革命的进程和现实斗争,表现了人民的感情、民族的呼唤。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鲁迅的《二心集》、《且介亭杂文》,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进行充满活力,充满斗争。近10年时间里,讨论、论争、批判、斗争迭次出现。有1928年开始的“革命文学”论争;有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和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论争;有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共进行了3次);有关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还有1936年爆发的“两个口号”论争,则是国内革命形势发生另一种转变,“左联”自动解散的产物。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也结束于这一次论争。

国民党当局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自始至终都采取镇压、围剿的方针。它取缔左联,封闭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通缉作家,监视盯梢,逮捕刑讯,秘密杀害,无所不用其极。“左联”成员李伟森、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就直接死于刽子手的屠刀之下。还有大批作家遭逮捕和监禁(如丁玲、周立波、田汉、阳翰笙等)。国民党还挂出“民族主义文学”的招牌,企图取普罗文学而代之,但终不成气候。无产阶级一词当时曾以英文音译为普罗列特利亚特,因此,无产阶级文学又被叫做普罗文学。

张大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10-51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