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簪记1 |
释义 | 玉簪记1 明代传奇剧本。高濂撰。《曲品》著录。写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爱情故事。本事最早见于张宗棣《词林纪事》卷19所称引的《古今女史》,元有无名氏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明有小说《张于湖传》(见《国色天香》卷10),此剧据以改编。写南宋书生潘必正和陈娇莲由父母指腹为婚,并互换玉簪及鸳鸯扇坠为聘礼。后金兵南侵,娇莲与母亲避难走散,流落金陵,入女贞观为道姑,法名妙常。她年轻美貌,府尹张于湖赴任,寄寓其间,对她百般挑逗,都遭到拒绝而离去。潘必正会试落第,羞归乡里,也来女贞观,投奔姑母潘法成。陈妙常、潘必正2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交往的,互相爱慕,感情日深,终于私自结合。观主潘法成察觉后,怕事露人知,败坏观门,催逼必正往临安应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急雇小舟赶上,两人互赠玉簪及鸳鸯扇坠为表记,痛哭而别。后潘必正及第得官,迎娶陈妙常回家团聚。此剧在古代爱情戏中别具一格,潘、陈的恋爱场所安排在寺观道院,摆脱了丫环递简传情的俗套,而是通过彼此的直接交往建立感情,表现了他们无视封建礼教和宗教清规戒律的约束,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陈妙常青春觉醒后,对爱情既大胆执着又羞涩畏怯,心理状态复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行动,都刻画得细致生动。剧中场景富于变化,节奏轻快活泼,充满了喜剧色彩。词曲明畅秀逸,自然优美。《茶叙》、《琴挑》、《偷诗》、《秋江》诸出,至今仍活跃在昆曲舞台上,湘剧、川剧、扬剧等剧种均有改编本演出,成为精彩的折子戏。明凌濛初据此剧改有《乔合衫襟记》,清高宗元有《增改玉簪记》,前者尚存散出,后者已佚。《玉簪记》的明清刊本不下10余种,以《六十种曲》本较流行。《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影印。 吴书荫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30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