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伏园 |
释义 | 孙伏园1894—1966 现代作家、编辑家。原名孙福源,笔名柏生、伏庐、松年等。浙江绍兴人。1911年就读于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曾得到过鲁迅的鼓励。1912年鲁迅辞去山会师范校长之职后,孙伏园于次年转入周作人任教的浙江第五中学就读。1918年到北京,经鲁迅介绍,入北京大学读书,为该校新文学团体新潮社成员。1919年兼任《国民公报》副刊编辑,常向鲁迅征稿,发表过鲁迅杂文《寸铁》和散文《自言自语》等多篇。1920年兼任北京《晨报》编辑,编发了冰心的第一首新诗。同年与茅盾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翌年于北大毕业,主编《晨报·副镌》,编发了鲁迅的《阿Q正传》等作品。曾任北大讲师。1924年因不满《晨报》代理总编辑无故抽掉鲁迅的一首诗,向《晨报》辞职,在鲁迅支持下发起成立语丝社,创办《语丝》周刊。不久,接受《京报》总编辑邵飘萍邀请,主编《京报·副刊》,编发了鲁迅的文章30多篇。次年《京报》被军阀查封,他南下广州到中山大学任教。1926年应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林语堂邀请,赴该校任国学院编辑部干事,兼任厦门南普陀寺附设闽南佛学院教职,常协助正在厦大任教的鲁迅做一些具体工作。1926年冬赴广州,任《国民日报》副刊编辑,兼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为鲁迅来广州做了一些准备工作。1927年到武汉,主编《中央日报》副刊。同年冬到上海,与友人创办嘤嘤书屋,参予编辑《贡献》旬刊。此后,与鲁迅关系日渐疏远。1928年创办并主编《当代》杂志。同年赴法国留学。1931年回国后在河北推行平民教育。抗战爆发后转至大后方,后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届大会上当选为理事。一度在齐鲁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四川华西大学等校任教,主编《新民报》副刊。解放后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主要作品有《伏园游记》、《鲁迅二三事》,还有一些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未结集。 周葱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5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