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刺客谈 |
释义 | 刺客谈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回。新中国之废物著。鸿文活版部(上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初版铅印本,1册。又灌文新书社(上海)光绪三十二年九月(1906年10月)铅印本,1册。卷首有作者《<刺客谈>序》、黄民题诗6首、血刃题词1首、南营蛮子《校正<刺客谈>小说引言》。各回有南营蛮子眉批。 书叙晏徽省独瘦县范家村,有一个姓范的书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一个学士,又出钱买了一个博士头衔,到某地去候补。只因为人刚直,不肯钻营,以致多年未获实任,郁愤而死。临终给刚刚10岁的儿子范朴安(字尚武)留下了几句遗嘱:“做官的人,大半都是可杀的。你将来能够握大权,杀尽这班贪官污吏固然是好,否则亦要做个侠客义士,杀他几个,消我一生不平之气。”范朴安年纪虽小,却颇有志气,一边做生意,一边刻苦读书,与母亲赵氏苦度光阴。而且生性至孝,母亲生病,割股疗亲。以此蜚声远近,备受赞扬。成年后历任香海某银号老总、晏徽省铁路总办、某县知县、盐局总办等职。但因他牢记父亲的遗嘱,刚正清廉,政绩卓著,以致得罪了上司和同僚。他既不能实现其父“杀尽这班贪官污吏”的遗愿,只得退而求其次,毅然辞官,浪迹天涯,结识天下豪杰,立志暗杀贪官污吏。第一个目标选中了显贵钢毒,但以失败告终,只好逃往香海。不久,中国拟建奥林铁路,与外国进行谈判。中方代表汪秋唯利是图,竟将筑路权卖给外国,从中谋取私利,激起百姓公愤。范朴安访实后,毅然向汪行刺,未遂被捕,判刑10年。 本书虽采用了侠义小说的模式,但与当时的谴责小说一样,旨在暴露晚清吏治的腐败,因此阿英的《晚清小说史》把它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作品归入一类。而且作者的观点比李伯元等谴责小说作家更为激烈,他并不满足于有限的改良,而主张将贪官污吏斩尽杀绝,以致接近于革命派的暗杀主义。由此“可以见到当时人民对政府、官僚的痛恨,事实上到了如何深刻的程度”(阿英《晚清小说史》)。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59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