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桷 |
释义 | 袁桷1266—1327 元代学者、诗文家。字伯长,号清容居士。鄞县(浙江宁波)人。父亲袁洪仕于宋。家富藏书。袁桷博学多才,少年时就有文名。被举荐为茂才异等,任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初年,由阎复、程钜夫、王构举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以博闻知礼著称。升翰林应奉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代遗书,为编三史打下了基础。迁翰林待制,又任集贤直学士,在翰林、集贤两院任职20余年。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任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初,辞官归老于家。泰定四年(1327)卒,享年62岁。追封陈留郡公,谥文清。有诗文集《清容居士集》50卷,今存。另著有《延祐四明志》17卷,《澄怀录》1卷,今均存。所著《易说》、《春秋说》等今未见。《元诗选》初集选入袁桷诗296首。 袁桷早年师事戴表元,又受知宋代遗老王应麟、舒岳祥等人,承继家学渊源,入翰林院后又亲见中原文献。被认为学问最有所本。他与贡奎并称为仅次于邓文原的江南士子。自从入仕后,主要任职于翰林、集贤两院,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于其手。在延祐、泰定之间,与马祖常、王士熙唱和于翰苑,被目为一时之盛。他的文章长于考据,是比较典型的馆臣之笔。他的诗一般工稳平实,造语准确,也不失文臣本色。《四库全书总目》这样评价他在元代文坛的地位:“盖桷本旧家文献之遗,又当大德、延祐间为元治极盛之际,故其著作宏富,气象光昌,蔚为承平雅颂之声。文采风流,遂为虞、杨、范、揭等先路之导,其承前启后,称一代文章之巨公,良无愧矣。” 袁桷的族兄袁裒,字德平。《元诗选》初集在《清容居士集》名下,附收袁裒诗5首(其中3首为联句)。 杨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720-472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