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与讨论
释义
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与讨论

现代文学现象。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4日,鲁迅署名巴人在北平《晨报副刊》连载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以辛辣冷峻的笔调,描写了落后农民阿Q向往革命而终遭镇压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露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历史和社会的根源。还在作品连载时,社会上和文坛上就产生很大的反响。有许多“小政客和小官僚惶怒”,以为“是在讽刺他”(鲁迅《〈出关〉的“关”》),还“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从此疑神疑鬼”(涵庐《闲话》)。1922年2月,沈雁冰撰文评论《阿Q正传》说,“虽只刊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通信》)。翌年10月,他又指出:“《阿Q正传》给读者以难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他还认为,小说“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这就是小说“所以可贵”和“流行极广”以及被人“不满意”的原因所在(《读〈呐喊〉》)。1924年1月,成仿吾撰文批评《阿Q正传》是“浅薄的纪实的传记”,其“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呐喊〉的评论》)。嗣后,西谛(郑振铎)撰文赞誉《阿Q正传》是“《呐喊》中最出色之作”,认为它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是“无比的”,“将来恐也将成世界最熟知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同时,又对“大团圆”的结局不以为然,认为“象阿Q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党来”,似乎难以理解,“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闲话〈呐喊〉》)。对此,鲁迅回答说:“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阿Q正传〉的成因》)。1928年3月,钱杏邨(阿英)发表《死去了的阿Q时代》,文中一方面肯定小说揭露出“中国的病态的国民性”,另一方面却断言:“不但阿Q时代是已经死去了,《阿Q正传》的技巧也已死去了!”后来的事实证明,《阿Q正传》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受到国际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并被译成英、法、俄、日、德、捷克、世界语等多种文字,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80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