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鲁迅《野草》的出版与反响 |
释义 | 鲁迅《野草》的出版与反响 现代文学现象。从1924年12月起,鲁迅在《语丝》周刊上连续发表总题为《野草》的散文诗。1927年7月结集为《野草》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1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作品中通过凝炼含蓄的诗的形象、意境和语言,表明了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彻底决裂和批判的态度,并抒写了严肃地进行自我解剖的思想情怀。作品问世后,虽然当时许多人不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也有一些作家迅速地作出反响。章衣萍1925年3月在《京报副刊》撰文,指出《野草》写出了鲁迅“对于一切无聊行为的愤慨态度”和“反抗态度”(《古庙杂谈(五)》)。而高长虹在《狂飙》周刊连连撰文,却将《野草》说成是“无从证实”的“入于心的历史”(《走到出版界·一九二五,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1927年11月,方璧(茅盾)发表《鲁迅论》,文中以《野草》中《这样的战士》为例,赞扬鲁迅专门剥露“虚伪的外套”的反封建精神,和“不馁怯,不妥协”的坚定意志。1928年3月,在革命文学论争中,钱杏邨(阿英)又对《野草》进行全盘否定,认为它表明作者鲁迅是一个“怀疑现实而没有革命勇气的人生诅咒者”(《死去了的阿Q时代》)。刘大杰则认为,鲁迅虽是一个“写实主义者”,但从《彷徨》到《野草》,他的创作已“由壮年到了老年,由写实时代到了神秘时代”,“似乎走到了末路”。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80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