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格萨尔王传
释义
格萨尔王传

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广泛流传于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的藏族聚居区,在国外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也有流传。关于这部史诗的产生,一般认为是自11世纪以来,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成;另有认为应当产生于13世纪或更晚时间的观点。然如此宏伟的诗篇绝非产生于一代或几代人之手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史诗从它的原始雏型发展到今天所见到的具有百余部之多的长篇巨制,是几个世纪以来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至今仍在民间盛传,是世界罕见的活着的史诗之一。

公元7世纪以后,藏族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分裂割据,人民饱尝了动乱之苦,强烈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期望有一位救世主降临人间,帮助他们惩处邪恶,平定天下,而藏民族的尚武精神、崇尚英雄行为的文化传统等,也使“格萨尔王”这一理想化的英雄应运而生。

这部作品歌颂了格萨尔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家园所进行的正义战争,以及英雄们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鞭挞了邪恶的势力,突出反映了抑强扶弱、降伏妖魔,为民除害的主题。史诗不仅叙述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描述了古代青藏高原纷繁的民族关系及其统一的过程,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此,它又被誉为是研究藏族古代社会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学、风俗的百科全书。

格萨尔王传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发生在高原的古老故事:在很久以前,岭部落的人民生活在灾难之中,他们受到来自四方的妖魔的侵扰而不得安宁。为此,他们请求天界梵天王派一位神子下凡来治理人间,解救百姓。梵天王答应了这一要求,派自己的三太子担负了这一使命。当神子选定了自己在人间的父母后,便投胎下界成为人子。他历尽苦难长成少年后,在一次赛马中一举夺魁,于是登上了岭部落的王位,取名格萨尔王,并娶美女珠牡为妻。当时,在岭国的北方有个以“100个大人做早点,100个少年做午餐,100个少女做晚餐”的吃人魔王鲁赞,他趁格萨尔闭关(佛教术语,即闭门修行)之际,抢走了其爱妃阿达拉姆,为此,格萨尔首先出征北方魔国,消灭了这个吃人的魔鬼;北地降魔后,格萨尔因误饮迷魂酒而忘返。此时,北方另一魔国霍尔王为选美派出乌鸦等四处寻觅,发现了格萨尔美丽的王妃珠牡,又得知格萨尔出征北方未归,便趁虚而入,抢走了珠牡及岭国的大批牛羊、财宝。格萨尔闻讯后归来,出征霍尔,最后降伏霍尔,救出珠牡。岭国南方有一姜国,欲夺岭国盐海为己有。格萨尔为了保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出征并战胜了姜国,杀死了萨丹王。南方门国与岭国有世仇,曾多次侵扰过岭国的达绒部落,在格萨尔王降伏了魔、霍尔、姜三大妖魔之后,在天母的授意下,进攻并战胜了门国,从而完成了消灭四大妖魔的使命。以上,即是格萨尔王传中著名的“四部降魔史”,亦是史诗主要的最为精彩的部分。此后,又分别铺述了格萨尔王带领岭部落人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他们平定了高原及其四邻的各部族,惩治了外道妖魔,弘扬了佛法,并从各地取回了藏族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用品,如青稞、牛羊、茶、兵器、绸缎、松石、珍珠等,使高原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最后,格萨尔王完成了人间的使命,闯入地狱,救出了自己的妃子阿达拉姆和人间生母,安置三界以后重返天国。

格萨尔王传的主要章、部为:《天岭卜筮》、《英雄诞生》、《赛马称王》、《北地降魔》、《霍岭大战》、《姜岭大战》、《门岭大战》、《大食财宗》、《杰日珊瑚宗》、《卡契松石宗》、《雪山水晶宗》、《亭格铁宗》、《松巴犏牛宗》、《白热绵羊宗》、《汉地茶宗》、《象雄珍珠宗》、《牡古骡子宗》、《祝古兵器宗》、《岭与中华》、《地狱救母》、《安定三界》等。“宗”藏文原意为“城堡”,亦可理解为“国”,每一宗即是攻打一个城堡的战争,战争取胜后,一般均从那里取回一种财宝分发藏族百姓。

格萨尔王传主要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呈韵散相间的说唱体。它通过世代民间说唱艺人(仲肯)的游吟说唱而流传至今。这些民间艺人是史诗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他们大多不识字,却能出口成诵说唱几部乃至几十部的《格萨尔王传》。现今,在中国藏族地区共发现100余位艺人,其中能说唱史诗多部的较优秀的艺人有26人。除大多为年近古稀者外,亦有一些中青年艺人和一位年轻的女艺人。艺人可分为以下5类:1.“神授”艺人。艺人称自己是少年做梦,在梦中由神把故事降于头脑之中而后会说唱的。这类艺人都不识字,却能说唱多部或完整的史诗,且极有特色。2.闻知艺人。这类艺人承认自己说唱的史诗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聆听了其他艺人说唱后才会说唱的。这类艺人数量最多,但一般只能说唱史诗的一、两部或某一部的主要情节或片断。3.诵读艺人。他们大多是看着史诗的本子“照本宣科”,以其优美的曲调来赢得听众。他们说唱的曲调极为丰富,有的艺人可以用数十种曲调说唱。4.掘藏艺人。5.圆光艺人。这两类艺人为数不多,他们或在冥思中得到灵感而写出史诗的章部,或是借助铜镜,对镜“抄写”史诗的篇章而后说唱。可见《格萨尔王传》口头传播的形式亦是多种多样的。

与此同时,根据民间说唱而记录、整理的手抄本和木刻本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史诗流传的另一种形式。这些抄本或刻本在民间被人们视为宝物珍藏并供奉。这其中又有分章本和分部本之分。分章本即把格萨尔王传中,神子下凡、称王、在人间进行的主要战争以及最后的重返天界等主要情节以章的形式囊括在一本书中,这种分章本篇幅较短,所见甚少,如贵德分章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汉译本),它们一般被认为是史诗的早期作品。分部本即是将分章本中的每一章发展扩大成独立的一部,抄写成单独的一本在民间流传。这种分部本在长期的转抄中,流传变异较大,且越来越多。目前传世的分部本约近300部,除去异文本约为80余部。

藏族历来有用手抄成本的传统,这种文化传播方式也被人们用来抄录格萨尔王传。其形式为藏式条本,每页抄写6—7行,正反两面书写。有字体工整的乌坚体本,亦有龙飞凤舞的草书本,表现了各地区不同的抄写风格。藏式条本不装订,或用两块与条本大小相同的木板夹住用牛皮绳缚紧,或用四方绸、布包裹保存。木刻本的产生是近一个世纪的事,目前搜集到的约有8部,大多是由印经院刻板印制而成。

《格萨尔王传》除在藏族地区流传外,在蒙古、土等民族地区亦有流传。如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族地区,与蒙古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经过蒙古族人民的再创造,发展成为一部具有鲜明蒙古民族特色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在土族地区流传形成了土、藏两种语言相间,以土语述说散文部分,以藏语吟唱韵文体诗文部分的独特说唱形式。此外,在国外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亦有藏文《格萨尔王传》流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的布利亚特地区、卡尔梅克地区则有蒙古《格斯尔可汗传》的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60年代初青海民间文艺研究会曾组织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编印了内部资料本达74种之多。1983年后该史诗相继列为国家规划的重点项目,从而掀起了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的新高潮。6年内青海、甘肃、四川、西藏、北京等地出版社共出版藏文铅印本60余部,除去异文达50部,汉译本10余部。1985年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办了《格萨尔研究集刊》,已出刊4册。一支专门从事《格萨尔王传》研究的队伍已经形成。1989年11月在成都召开了首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西德、日本、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专家出席会议。国外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有:不丹的31卷藏文本,印度出版的弗兰克英藏对照拉达克本、法国达维·尼尔的《格萨尔超人的一生》法文本及英译本等,根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北京蒙古文木刻本《格萨尔可汗传》译成的俄、日、英、德等各种文本、苏联布利亚特蒙古文本,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出版的藏文、蒙古文本多种。研究专著有法国石泰安的《格萨尔王传与演唱艺人研究》(1959);蒙古人民共和国达木丁苏伦的《格斯尔的历史根源》(1957)等。

杨恩洪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92-469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8: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