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鲁迅1
释义
鲁迅1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幼名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终生不得志。母亲鲁瑞,乡下人,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鲁迅是长房长孙。幼读私塾,除孔孟的书外,也读野史、笔记,还喜欢民间传说、绘画。1893年祖父因事下狱,他避难于舅父家,加强了同农村及农民的联系。不久父亲又患重病,医治几年,终于1896年去世。经过这些变故,家庭开始破产,他在困顿中看清“世人的真面目”,产生初步的反封建思想。

1898年到南京的水师学堂学习,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开始接触所谓“新学”,喜欢读传播达尔文进化论的译著《天演论》,这对他后来形成进化论观点奠定了基础。毕业后,于1902年3月被派赴日留学。开始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参加反清运动,毅然剪掉象征种族统治的辫子,在《自题小象》诗中,立誓“我以我血荐轩辕”。同时发表《斯巴达之魂》、《中国地质略论》等著述,加入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想用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后来由于现实的刺激,他痛感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便弃医从文,立志要以文艺来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1906年返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他积极参加反清的革命运动,学习和译介外国进步文艺作品,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推崇“摩罗”(造反)诗人,提倡要立国,必先立人。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业余辑录古代佚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热情欢迎和支持;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他深感失望。1912年春,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教育部任职。同年5月到北京,任教育部科长、佥事等职。他目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拥废帝复辟等丑剧,思想十分苦闷,在孤寂中抄录碑帖和整理古籍,同时注意考察中国的历史和探索社会的出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送来了新世纪的曙光。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18年初,鲁迅参加《新青年》编委会,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显示中国社会人吃人的本质。这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创作,也是鲁迅战斗史的新开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孔乙己》、《药》等杰作。这是“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遵命文学”,以其彻底反封建的思想,以及“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激动了广大青年和读者的心。同时他还结合斗争需要,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论文则收入《坟》。

1920年秋天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密切联系广大的进步青年,编定《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1921年冬开始发表《阿Q正传》,塑造阿Q的不朽典型,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1923年收所写小说14篇,成《呐喊》集出版。五四运动落潮时,他感到“成了余勇,布不成阵”,但仍坚持对“学衡”派、“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在“女师大风潮”中,给予青年学生以很大支持,并成了他们爱戴的导师。同时指导或主编《语丝》、《莽原》等刊物,排斥各种旧思想。还发表《祝福》、《伤逝》等11篇小说,1926年结成《彷徨》集出版。两本小说集创造了农民、城市贫民、知识分子、封建士绅等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的社会现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镜子,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一时期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在结成《野草》的散文诗中,有了集中的反映。在“三一八”惨案等多次斗争中,他的杂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些杂文后来集成《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出版。

1926年8月,因受军阀压迫,赴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1927年初转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等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鲁迅多方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一切职务。血的教训“轰毁”他进化论的思路,使他逐渐从“青年必胜于老年”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为后来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清除障碍。这一时期,他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写成《朝花夕拾》集中的五篇散文,还撰写许多揭露社会黑暗和暴政的杂文,《而已集》就是1927年的杂文集。

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来到上海,同他的学生和战友许广平结成伴侣,在这里定居,专门从事文艺工作和文艺运动,开始后期光辉的战斗生涯。在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中,他学习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主编由北京迁来的《语丝》,与郁达夫创办《奔流》,同柔石等组织朝花社,介绍东、北欧文艺,倡导新兴木刻艺术。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成了它的伟大旗手,还参加革命互济会、自由运动大同盟、民权保障同盟,支持或主编《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十字街头》等刊物,倡导文艺大众化运动,关心和培养革命作家。他以杂文为武器,反对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对“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以及主张闲适的“论语派”等文艺思潮和派别,进行批评和论争,捍卫和发展无产阶级文艺运动。1933年5月,他同宋庆龄等亲赴德国驻沪领事馆,抗议德国的法西斯暴行,并被推荐为“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在华召开的反战会议的名誉主席之一”。这六七年中,他愈战愈猛,杂文结集的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鲁迅自评他的《二心集》“比较锋利”,因为这是他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进入成熟期的作品。

鲁迅晚年和共产党人的关系更为密切,曾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过著名的共产党人,和瞿秋白、冯雪峰等建立了战斗友谊。他提倡“拿来主义”,努力疏通运输精神粮食的航道,亲自主编《译文》,翻译苏、俄文学作品《毁灭》、《死魂灵》等,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了刨坏种的祖坟,扬民族的正气,他于1934年至1935年写成《非攻》、《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和前期的3篇,编成《故事新编》出版。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他托人经巴黎致电中共中央,热烈祝贺这个伟大胜利。北平爆发“一二九”爱国运动,他热情赞扬人民群众对爱国运动的支持。1936年听到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表示“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还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并与文艺界同人发表宣言,为建成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而奋战不息。最后三年的杂文,结集成《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的杂文,为了对付反革命文化“围剿”,有时不得不改换内容和形式,而且用种种笔名。他谈笑于刀丛之中,把杂文迂迴袭击、灵活作战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坚持真理,傲视顽敌,这是体现在鲁迅身上的中国人民的硬骨头精神,最美的性格,同时也是他的杂文的战斗风格。

鲁迅积劳成疾,但始终坚持战斗岗位,谢绝到国外就医、疗养。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由毛泽东、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组成治丧委员会。中共中央发来唁电,高度评价他的一生。上海各界敬献“民族魂”的旗帜,成了人民对他的盖棺论定。他不愧为毛泽东所称赞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方化的方向。”“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给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计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除上面提到者外,还有《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和《集外集拾遗补编》),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1部,书信收集到的有1400多封,还有1912年5月5日到1936年10月18日的日记(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总共400万字。他还翻译了14个国家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33部单行本,共250万字以上。此外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共100余万字。这些著作曾有各种不同版本出版。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编《鲁迅全集》16卷发行(不包括译文),这是目前内容较完备、注释较精确的版本。

林志浩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795-579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4: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