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释义

现代长篇小说。茅盾著。包括《幻灭》、《动摇》、《追求》3部中篇小说。作于1927年8月至1928年6月。《幻灭》初刊于1927年9、10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9、10号,1928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动摇》初刊于1928年1至3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1至3号,1928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追求》初刊于1928年6至9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6至9号,1928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附《从牯岭到东京》(代跋)1篇。后将3部小说合并为《蚀》,1930年5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并收《题词》1篇。后收入《茅盾文集》第1卷(1958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收《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1篇。

《幻灭》以作者从“五卅”到大革命时期的见闻为素材。主人公章静不满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读书与爱情都感到幻灭。后来她在北伐胜利形势的鼓舞下,奔向当时革命圣地汉口;由于她不了解革命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于是一遇困难,便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在短短的两个月中,换了3次工作,依然感到乏味,最终只得回家。静女士的经历反映大革命时期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革命前以兴奋的心情走向革命,革命既到面前时,便被革命吓跑的心态。作品以大革命前的上海、特别是大革命时期的汉口为背景,描写了国民革命军北伐获得初胜的生动情景。作品通过人物与社会环境的矛盾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静女士的“不断追求”的心境是同当时北伐胜利形势相联系的,而她的“不断幻灭”的心情,又是与革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环境逆转有关的。小说还结合人物的独特生活经验表现人物的个性。静女士的柔和、沉静、孱弱,慧女士的泼辣、刚强、狷傲。她们不同的性格都同自己的家庭环境、经历变迁交织在一起。小说的布局以静女士始而追求革命,终而幻灭的过程来开展故事,情节较为单纯明晰。

《动摇》取材于作者主编汉口《民国日报》时的见闻。它借湖北一个小县城里发生的事情,反映革命斗争剧烈时“现代青年”的动摇。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方罗兰,是国民党“左派”,便是这种人的代表。他是被大革命风暴卷进革命队伍的,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表现出软弱无力,如对待混入革命队伍中的劣绅胡国光,不敢大胆斗争,在处理店主与店东矛盾时,无能为力,这种动摇不定的人最终现出原形,即反对蓬勃的工农革命斗争,走出革命队伍。作品反映了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的剧烈斗争。以店员、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的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抨击贪官污吏,反对“破坏经济的奸商”。然而反动势力或改头换面混进革命队伍,以极左面貌出现,破坏革命,如胡国光之流;或勾结土豪劣绅和流氓,对抗革命斗争,扰乱市场,如奸商。尽管有着李克这样坚定的革命者,终究无法改变革命营垒中投降派的妥协倾向,致使大革命失败。小说人物描写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神情、仪态的描写,个人生活道路、个人历史的补述以及同周围人物、事物、环境的接触所产生的反映等各种手法,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让人看到一幅完整的性格画面的重要部分。作品的结构以描写方罗兰为主,以胡国光为辅,两者交错进行,布局较为复杂。作品有日、俄、法等多种文字译本。

《追求》意在“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茅盾:《读〈倪焕之〉》)。作品中的一群知识分子“在幻灭动摇后仍作最后之追求”,如王仲昭主张“新闻自由”,张曼青提倡“教育救国”,章秋柳打算成立什么社团。然而他(她)们的追求全是失败的,于是或消沉,或悲哀,或颓废。从他们的经历中间接地反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黑暗。作品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裸露无遗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蚀》问世后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叶圣陶、朱自清等认为它是“有时代性的”,在当时具有独特价值。作者对作品中关于革命主流反映不充分,艺术描写的某些不足都作过自我批评。

庄钟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475-447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6: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