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鬻子说
释义
鬻子说

古轶事小说集。系殷末周初人鬻熊轶事传闻,经后世人辑录所成。书约成于先秦。《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为:“《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又道家类著录:“《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汉以后2书皆佚,《隋书·经籍志》以当时所存1卷佚文入道家类。《旧唐书·经籍志》入小说家类。《新唐书·艺文志》复入道家类。今传《鬻子注》1卷、14篇乃唐代华州郑县尉逢行珪于永徽四年(653所进本。逢在序言中也以为此书属道家。经后来学者研究,认为逢行珪所注是《鬻子说》,故内容与道家思想不合。其书非鬻熊自撰。班固已注为“后世所加”。看书中《大道文王问第八》有“政曰:‘昔者文王问于鬻子’”,《慎诛鲁周公第六》有“昔者鲁周公使康叔往守于殷”等语句,皆后学追述语气,可证此书是先秦文人辑录所成。(《贾子新书》已有引用,故可断言成书于先秦)《四库全书总目》疑今传本出于唐以来好事者伪撰,那是不对的。现存版本主要有《道藏》本、《守山阁丛书》本、《廿二子全书》本、《四库全书》本等。注本和评本除诸本皆收逢行珪注以外,《诸子汇函》本有明人杨慎评注和归有光辑评。《二十家子书》本有明人谢汝韶注。《诸子平议补录》中有清人俞樾作的平议补录。各本附唐人逢行珪序和永徽四年《进鬻子表》。其编目顺序为:“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大道文王问第八,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等14篇,篇目和次序颠倒难明。《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故为佚脱错乱之状”、“篇名冗赘”而“每篇寥寥数言”,“决非三代之文”。对此现象,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就曾提出一种解释,认为逢行珪是把篇名篇次和篇内章次并提,篇目末之“第五”、“第八”等,指章次而非篇次。此说部分地解决了次序数混乱和3个“第五”3个“第七”3个“第六”的疑问。每篇“寥寥数言”,若把篇看作章,也就不嫌其短了。今本14篇仅为原本19篇中的14章,残缺严重,故显得内容少,次序乱而且不连贯。书的内容是谈论五帝三王传政和禹政、汤政、周政的得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周朝统治者参考。这是积极从政的态度,与黄老学说有别。

刘兆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42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