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西游记2
释义
西游记2

明代长篇小说。100回。吴承恩作。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刊本,全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题“华阳洞天主人校”。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明刊本还有秣陵陈元之序本《新镌全像西游记传》和《唐僧西游记》。另外,明刊本还有袁于令题词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上3种均为100回。清刊本甚多。清初刊本《西游证道书》100回,汪象旭评,汪氏称此书为邱长春作,此本为古本。此本加入陈光蕊赴任受灾、唐玄奘出身一节,是为第9回,将明刊本第9回至第11回的3回文字合并为第10、11两回。此后清代百回本《西游记》沿袭下去,成为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2月排印本《西游记》,根据明刊本金陵世德堂刊本,参考清代刻本校订整理,它将清刻本的第9回作为附录插在明刊本的第8回和第9回之间。明代余象斗《四游记》中编入的杨志和《西游记传》41回和万历间朱鼎臣《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均为百回本《西游记》的删节本。

《西游记》所叙唐僧取经故事系由历史上真人真事演化而来。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本名陈祎)为了探求佛经真谛,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印度)取经,历尽艰难险阻,从天竺取得600多部梵文佛经回来。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玄奘孤身西行,远涉异域,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他的取经经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关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很快就流传开来,越传越神奇。宋代的“说话”中就已有讲说唐僧取经的,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那时的话本。在话本中护送唐僧取经的有猴行者和深沙神,还没有猪八戒。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 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深沙神则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话本情节比较简单,文字也较朴拙,但已略具《西游记》故事的轮廓。元代唐僧取经的故事发展得更完整更丰富,《西游记平话》就是一个标志。此书已佚,但明《永乐大典》保存了该书“魏徵梦斩泾河龙”片断约1200字,这段文字与吴承恩《西游记》相应部分基本相同,说明元代《西游记平话》已经相当成熟。此外,成书早于《永乐大典》的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概括引述有《西游记平话》“车迟国斗圣”故事片断,还有8条注文介绍《西游记平话》的主要情节,与吴承恩《西游记》非常接近。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宋元就已搬上戏剧舞台,金院本有《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皆佚。元末明初有无名氏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杨景贤(即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剧中情节都有与吴承恩《西游记》某些相似的地方。不论是话本还是戏剧,它们对西游取经的描写都还是比较简单和粗糙的。吴承恩在《西游记平话》的基础上,吸取了戏剧和有关传说的材料和精神,创作出长篇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全书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从第1回到第7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二部分从第8回到第12回,写唐僧的出身和取经的缘起。第三部分从第13回到第100回,写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护送唐僧取经的历程。这个历程又由41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组成,展现取经过程中的种种艰险磨难,在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斗争中,孙悟空尤其表现了嫉恶如仇、坚韧不拔和顽强乐观的精神。

孙悟空原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从仙石里崩出来的石猴,出世之时就因他目中金光射冲天府,惊动了玉皇大帝。他学会七十二般变化,神通广大,无所畏惧。他闹了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又闹了地府,阎王生死簿上勾销了猴类的名字。然后又大闹天宫,扬言要玉帝让出天宫,“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但他终于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被压在了五行山下。500年以后,他皈依佛门,做了唐僧的徒弟。他虽不再犯上作乱,但仍然正直、天真、机智、顽强和幽默,西天取经的路上不论遇到何种困难、何等强敌,他都无所畏惧,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不制服对方,决不罢手。在取经路上,他常常被师父师弟误解,这时他便委曲求全,表现出宽厚忍让的性格。孙悟空形象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某些优秀品质,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

猪八戒是一个毛病很多却又逗人喜爱的喜剧式人物。憨厚纯朴,能吃苦耐劳,在强敌面前从不妥协屈服,是他性格主要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好占小便宜,害怕困难、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在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弄巧成拙。猪八戒身上反映着小私有者的精神状态,作者对他的描写饶有讽刺的意味。

《西游记》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的色彩,它以极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 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物和故事都被神化了,但包含着社会现实内容,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天宫地府与人间 一样,到处都是黑暗和腐败。玉帝昏庸无能,地府里行贿就可以私改生死簿,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唐僧也须拿出紫金钵盂行贿,才能取得真经。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有些是自然力的神化,有些则是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反映,他们往往就是天宫大人物的鹰犬爪牙。

《西游记》塑造人物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在神性,人性和物性的巧妙结合。孙悟空是猴子,形象是“尖脸缩腮,金睛火眼”,而性情则是机灵好动,作者赋予他的人的性格恰好与动物性情相调和。猪八戒是猪,形象是长鼻大耳,身体肥胖,行动蠢笨,性情贪吃好睡,作者赋予他的人的性格也恰好与动物性情相调和。在文学作品中将神性、人性和物性结合得如此浑然一体的是不多见的。

幽默和诙谐是《西游记》的又 一艺术特色。孙悟空是一个颇有幽默感的人物,他与妖魔的斗争,即使是在最危急的关头也从不丧失自信,始终表现出乐观的精神;他与敌人斗争,总是采取一种蔑视和嘲弄的方式,弄得敌人狼狈不堪。《西游记》对猪八戒和一些并非反面人物的角色,常常通过一些喜剧性情节来揭露他们的缺点,使人发笑。对于情节中涉及到世态人情的地方,作者常杂以解颐之言,达到讽刺揶揄的效果。如写车迟国 道灭僧,到处捉拿和尚,“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发、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显然是讽刺明代厂卫特务统治。

《西游记》的语言流利明快,生动诙谐,人物对话富有个性特征。尤其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语言,闻其声便能见其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它的影响极为深远。明末清初出现了它的续作和补作,明末董说撰有《西游补》16回,明末无名氏撰有《续西游记》100回,清初无名氏撰有《后西游记》40回等。清代以后,《西游记》不断被搬上戏曲舞台,直到如今,《三打白骨精》、《闹天宫》等仍是常演不衰的剧目。《西游记》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

石昌渝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847-184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