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台湾的现代文学
释义
台湾的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思潮。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台湾光复后受中文教育的台湾本省青年和大陆去台人士的子弟的成长,台湾省的第二代文学新人成长起来,并登上了文坛。这一代台湾文学青年,不管是台湾本省土生土长的,还是随父兄从大陆去台的,都在台湾长大成人。由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五四”以来的革命的、进步的文学作品全被台湾当局所封禁,这一代文学青年在接受文学教育时不能公开地阅读鲁迅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很难有机会承受上一代文学遗产,在写作上也就不易找到可以学习和继承的对象。在前无“古人”的空虚中,他们很自然地转向西方文学尤其是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去寻找学习的对象。于是,在台湾文坛,模仿卡夫卡、乔哀斯、托马斯·曼等人之风大盛。“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作品揭露、抨击黑暗社会的批判意识,他们未能继承;和“五四”以来的前辈革命作家、进步作家相反,为了躲开和避免台湾当局的检查,他们处处避开正面反映和评议台湾的现实社会生活,转向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余光中曾说,这时“一般作家甚至对一切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学,都起了反感。……余下来的一条路,似乎就只有向内走,走入个人的世界,感官经验的世界,潜意识如梦的世界;弗洛伊德的泛性说和心理分析,意识流手法的小说,反理性的诗等等,乃成为年轻作者刻意追慕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总序》)他们以虚无荒谬为“伟大”的题材,视苍白无根为“高贵”的情操。1960年创刊的《现代文学》,就是60年代台湾文坛的一个缩影。它的创办人、编者和基本作者,如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几乎清一色都是当时尚在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的年轻人。他们日常接触的都是西方文学,而且是从对西方的现代文学发生兴趣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60年代初活跃于台湾文坛的这一青年作家群,在台湾也被称为新一代的“学院派”或“大学才子派”作家。

张葆莘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37-173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2: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