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蒲风
释义
蒲风1911—1942

现代作家。原名黄日华,学名黄飘霞,笔名风、黄蒲芳等。广东梅县人。出生于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在家乡中学读书时即参加实际革命斗争。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去印尼东爪哇,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在当地《爪哇小报》、《天声日报》等发表诗作。1930年归国,不久考入上海中国公学文史系。1932年加入左联。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发起、组织“中国诗歌会”,参与编辑会刊《新诗歌》,以发展革命现实主义和大众化诗歌为旗帜,成为当时革命诗歌运动最活跃的诗人。193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茫茫夜》,以其“刚健朴质”(茅盾《诗人与夜》)的风格引起文坛注视。该年赴东京学习。在东京,与林林、雷石榆等组织“诗歌座谈会”,出刊《诗歌》、《诗歌生活》。同年出版长诗《六月流火》。1936年夏回国。与国防文学运动相呼应,提倡“国防诗歌”。先后去青岛、福州、汕头、厦门、广州等地组织与推进诗歌运动。创办或参与编辑《青岛诗歌》周刊,《星华日报》副刊《黎明》(汕头),《厦门诗歌》,《中国诗坛》(广州)等,出版国防诗集《钢铁的歌唱》(1936)。1938年以地下共产党员身份到国民党154师922团任团部书记室上尉主官,从事宣传抗日工作。同年出版论文集《现代中国诗坛》、《抗战诗歌讲话》。1939年春辞去军职,返回梅县,在当地创办《七日诗刊》,主编《风云》半月刊,参加编辑《中国诗坛岭东刊》等。30年代中、后期,蒲风对于大众化革命诗歌的内容、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先后提出并实践“新诗歌的斯达哈诺夫运动”、歌谣体诗、歌词诗、“明信片诗”、“街头诗歌”、客家方言诗(著有客家方言叙事诗《林肯,被压迫民族的救星》,《鲁西北的太阳》)、朗诵诗、传单诗、讽刺诗、儿童诗等,发生了重大影响。1940年,在党组织安排下辗转至皖南新四军军部及苏皖边区参加抗战宣传工作。1942年在安徽天长县因病去世。蒲风一生出版的诗集尚有《生活》、《摇篮歌》、《抗战三部曲》、《可怜虫》、《黑陋的角落里》、《真理的光泽》、《在我们的旗帜下》、《街头诗选》、《儿童亲卫队》、《取火者颂集》。另译有《普式庚诗钞》(与叶可根合译)、勃洛克长诗《十二个》等。建国后出版有《蒲风诗选》、《六月流火》、《蒲风选集》上、下集。

陈丙莹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934-593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