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讨论 |
释义 |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29年3月至5月,蒋光慈在上海《新流月报》连载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同年8月,作品又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它以哀怨的笔调,描写了白俄贵妇人丽莎在十月革命后流亡上海,先后沦为裸体舞女和卖淫妇,最后患病而自杀的遭遇。作品问世后,左翼文艺界意见歧异,并展开了讨论。冯宪章在《拓荒者》发表《〈丽莎的哀怨〉与〈冲破云围的月亮〉》一文,认为该作品阐明了“旧的阶级必然要没落,新的阶级必然要起来的社会进化过程”,并脱离了标语口号的形式,“使明明白白的宣传,而要令读者感不到自己在被宣传”。华汉(阳翰笙)发表《读了冯宪章的批评以后》一文,反对冯的观点,认为这部作品只能激起读者对俄国贵族的没落的同情,以及由同情而产生的对于十月革命的愤恨,艺术上也是一种含有毒素的形式。嗣后,大部分论者对该小说的倾向,均予以严肃的批评,有人甚至指责作者“代白俄诉苦”,“已流入反革命的道路”。蒋光慈本人认为该作品是自己“一次大胆的尝试”,对受到左翼文艺界的批评不理解,曾一度消沉。但他不久便重新振作起来,创作了《咆哮的土地》等作品。 乔显曾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6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