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怀麓堂集 |
释义 | 怀麓堂集 明代诗文别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著。为李东阳自编,初刻于正德年间。集前有正德十一年(1516)杨一清序。序云:“先生尝自辑其诗文凡九十卷,总名之曰《怀麓堂稿》。《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在翰林时作。《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在内阁时作。《南行稿》、《北上录》则附于《前稿》之末,《讲读》、《东祀》、《集句》、《哭子》、《求退》诸录,则附于《后稿》之末,以皆杂记,故不入卷中。徽州守熊君桂,先生礼闱所取士,间从所知得副本,乃谋诸同知王君仲仁辈刻之郡斋。”此刻本《四库全书》馆臣未寓目,故依据清康熙间刻本著录。康熙本为100卷,但内容与正德刻本并无不同,只是将其未计入卷内的杂记7种,厘为10卷,今人周寅宾从清嘉庆九年(1804)陇下学易堂《怀麓堂全集》为底本,用其他多种刊本、抄本进行对勘,整理出《李东阳集》,由湖南岳麓书社于1984—1985年出版。 另外,杨一清序谓:“若致仕以后诗文,则别有续稿,他日当自有传之者。”今人钱振民经过多方寻觅,终于找到世已罕存的《忆麓堂诗文续稿》。此续稿为张汝立于正德十二年(1517)刊刻。邵宝为续稿作序曾述及如下情况:“《麓堂续稿》若干卷,太师西涯先生李文正公致仕后所著也。公所著有《麓堂前后稿》者刻于徽郡,公门下士提学御史张君汝立实与图焉。公卒之明年,汝立复得是稿,遂于苏郡刻之。”此续稿共20卷,诗续稿8卷,文续稿12卷。另附补遗1卷(见《复旦学报》1987年第2期)。 对李东阳诗文特点及其作用,《四库全书》馆臣评论说:“其文章则究为明代一大宗。自李梦阳、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间,倡复古学,于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才学足以笼罩一世,天下亦响然从之,茶陵之光焰几烬。逮北地、信阳之派转相摹拟,流弊渐深,论者乃稍稍复理东阳之传。盖明洪、永以后,文以平正典雅为宗,其究渐流于庸肤。庸肤之极,不得不变而求新。正、嘉以后,文以沉博伟丽为宗,其究渐流于虚矫。虚矫之极,不得不返而务实。二百余年,两派互相胜负,盖皆理势之必然。平心而论,何、李如齐桓、晋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气终存。东阳如衰周弱鲁,力不足御强横,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遗风。殚后来雄伟奇杰之才,终不能挤而废之,亦有由矣。”《四库全书总目》所言较有识见,可以看出集中诗文演变的一些辩证因素。 应宇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09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