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军《八月的乡村》的论争 |
释义 | 萧军《八月的乡村》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1935年由上海奴隶社(署容光书局)出版,列为“奴隶丛书”之一。作品反映一支东北抗日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敌人进行艰苦卓越的武装斗争的故事。鲁迅在序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但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并预言它将“不容于满洲帝国”和“中华民国”。小说问世后,受到文坛的关注。乔木在《时事新报》撰文认为,小说的“伟大成功”,“是在带给了中国文坛一个全新的场面”(《〈八月的乡村〉》)。而有些报刊则载文攻击作者是从“苏联回来,为共产党的走卒”。1936年3月15日,张春桥化名狄克在《大晚报·火炬》发表《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一文,指责小说“有些还不真实”,作者“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应在东北丰富了自己以后再来执笔”,并认为鲁迅支持这部小说,“无异是把一个良好的作者送进坟墓里去”。鲁迅5月10日在《夜莺》杂志发表《三月的租界》进行驳斥,指出狄克寄身租界,而“故作激烈的空谈”,实质是向敌人“献媚或替‘他们’缴械”。嗣后,周扬在《光明》杂志撰文,指出:《八月的乡村》等作品“很快获得广大读者的拥护,正说明了目前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作品”(《现阶段的文学》)。萧军也撰文《有所感》,对狄克作了回击。 程仁章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22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