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方泽 |
释义 | 郑方泽1932— 近代文学研究家。四川江津人。未满1岁,即随家迁居重庆,先后在私立体心小学和广育小学读书。时值抗日战争期间,住家被日机轰炸,全家避难于乡下。1945年8月又迁居贵州桐梓县,并在此读完初中。1949年11月桐梓县解放,郑方泽就读于桐梓高中,任学生会主席,兼任该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动员并组织学生参加宣传、征粮、剿匪、反霸等革命活动。1950年高中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书、分队长、青年干事、文化教员等职,兼通讯报道工作,曾立三等功一次。195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即对近代文学产生兴趣。196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师范专科学校任教,讲授元、明、清及近代文学史课程。1972年调吉林省中学教材编写组,从事初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工作。1978年调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历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现任系主任,为副教授。1987年被选为长春市人民代表,1988年被选为吉林省优秀教师。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理事。 郑方泽在教学之余,主要从事近代文学研究,尤其注意近代文学的史料工作。其主要著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198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发表有论文《开创新纪元的一代文学——论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1984年)、《略论晚清文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成就》(1985年)、《论经世文派》(1989年)等;主编有《中学语文教学现代化探索讲座》(1988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参加编撰的著作有《中国近代文学史》(任访秋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赵则诚等主编)等。其中《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1988年获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成果专著类优秀奖一等奖,并受到学界的好评。如公木(张松如)在《序》中谓该书“有创造性,有见地”;“搜集了那么详备的资料,说是填补了一个‘空白’,是完全当之无愧的”。1984年《中国出版年鉴》称该书“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资料比较完备翔实,评述简介比较准确全面”,“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95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