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愁予 |
释义 | 郑愁予1933— 当代诗人。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幼年随父过军旅生活,走遍大江南北。早年曾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1947年入北京大学文学班学习。在大陆时期就开始写诗,1948年在北大文学班校刊上发表处女作《矿工》。同年一首名为《爬上汉口》的诗在《武汉时报》醒目地位发表,大受鼓舞,坚定了他作诗人的信心。1949年春天他自费在北京燕子出版社出版了第1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49年至台湾,家住新竹县。从新竹中学毕业后,进台湾中兴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在基隆港港务局工作多年。他非常爱好体育,除任台湾青年登山协会常务理事和滑雪委员会委员外,还是台湾田径代表队和台湾陆军足球代表队队员。郑愁予出身于上层社会,其父亲郑晓岚是台湾三军参谋大学的教育长。他的家庭环境和他在基隆港港务局工作的经验,对他的诗歌创作都提供了较有利条件。他1952在台湾结识纪弦,受到纪弦的赏识,1956年成了纪弦现代诗社的重要成员。1968年赴美,在衣阿华大学写作班研究,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郑愁予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选集》、《燕人街》、《雪的可能》等。郑愁予虽然是台湾现代派诗人,但他的诗却充满中国情调和古朴之风。他的爱情诗,受到广大台湾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出现了不少“郑愁予迷”。杨牧评论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学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的现代的。” 古继堂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97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