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孙悟空1
释义
孙悟空1

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中人物。又名孙行者,孙悟空原是花果山石猴,勇探水帘洞,被群猴推尊为美猴王。他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须菩提祖师为师,赐名“孙悟空”。他学得神通广大,会72般变化。觔斗云一纵10万8千里。回花果山后,在龙宫觅得一根重1万3千5百斤的金箍棒作武器;又大闹地府,一笔勾销猴属生死簿。入天庭后,被封为弼马温,不满,又迫使玉帝封为齐天大圣。因未邀请他参加蟠桃会,大闹天宫。玉帝派10万天兵天将征剿,竟为所败。后来被佛祖如来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后,受观音劝化皈依,头上被戴上“紧箍”,保唐僧往西天取经。大闹五庄观,三打白骨精,过车迟国,与虎力、鹿力、羊力斗法,火焰山前3调芭蕉扇,大战牛魔王,还经常变成蟭蟟虫、丹丸、桃子等钻入妖精腹中去作怪。经历无数磨难,战胜许多妖魔。曾多次不被其师唐僧理解,念紧箍咒整他。最后功德圆满,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紧箍”也就自行脱落。

孙悟空形象有一个形成过程。他的前身,最早是宋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进而演化为元末明初《西游记平话》阶段中的孙行者(也叫吾空)最后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定型。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渊源,历来有分岐。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猴行者,而猴行者来源于印度史诗《拉麻传》(今译《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被称为“外来说”或:“进口说”;鲁迅认为孙悟空是受《古岳渎经》中“形若猿猴”的淮水神无支祁的影响,被称为“本土说”或“国产说”。孙悟空同他的原型猴行者相比,有很大发展。删去了猴行者身上的妖气和猥琐内容,充分发展了大闹天宫和取经路上降妖伏怪的情节,成为一个嫉恶如仇、机智勇敢、诙谐乐观从而深受群众喜爱的神话英雄形象。在他的历程中,充满着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对于孙悟空形象的特性,今人亦有分岐。或说是起义英雄,或说是叛徒,或说是新兴市民。后代一些《西游记》续书还描写过他的形象,如《天女散花》、《后西游记》、《续西游记》等。特别是清初董说的小说《西游补》,写孙悟空“三调笆蕉扇”之后,被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幻,忽化美女,忽化阎王,迭遇古今之事,变化莫测,后为虚空主人呼醒,作者借此以抨击时俗。《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多种戏曲皆演孙悟空故事。孙悟空成为最受读者喜爱的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一。

吴圣昔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62-246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