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风骨
释义
风骨

古代文学理论概念。指作家富于生命力、感染力的情感抒发与正确的事理、精纯刚劲的文辞在作品中的统一。“风”、“骨”最初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用语,也用于评论绘画作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把“风骨”一语引入文学理论,并阐释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是以惘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钟嵘《诗品》论魏晋诗人的“风力”、“清刚之气”、“骨气”等,继承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内涵,并更加突出其中感情的意义。此后,“风骨”一般用于诗歌评论,有时也写作“气骨”、“气质”等,多指感情充沛、言辞劲健的诗文风格,并往往以“汉魏”或“建安”诗文为例;从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始,也用于评论盛唐诗的艺术成就,使“风骨”的内涵增加了苍凉悲慨的“汉魏风骨”或“建安风骨”中所缺乏的豪壮奋发的因素。如唐代魏徵讲“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隋书·文学传序》),杨炯讲“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集序》),陈子昂讲“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殷璠讲“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言气骨则建安为俦”(《河岳英灵集叙》),宋代严羽讲“黄初之后,惟阮藉《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沧浪诗话》),明代屠隆讲“诸子之风骨格力,即人言言殊”(《文论》)等,对中国文学中崇尚“阳刚”之美的传统有重要意义。

王南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1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