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茫茫夜2 |
释义 | 茫茫夜2 现代新诗集。蒲风著。上海国际编译馆1934年4月20日初版。收新诗25首。这些诗写于1924年至1934年,都是革命诗歌,大部分取材于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诗人以现实主义手法,明白如话的诗句,快速的节奏,深刻地反映现实,富于煽动性。贫苦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情景,中华民族遭侵略的现状,社会的黑暗,在诗中得到普遍的再现。《鸦声》具有代表性:“惨白色的天空中,/突有一只孤鸦飞过。/‘哑……哑’几声,/它象要把所遇见的事情向人们传播。”这只鸦飞到东西南北中,它看见“到处都有残酷的屠杀,/到处都有草菅人命的屠场”。但民众也掀起了反抗统治者的热浪,“新鲜的旗帜在飘扬!”《茫茫夜》、《动荡中的故乡》、《农夫阿三》、《地心的火》、《咆哮》、《扑灯蛾》都是上乘之作。诗篇强调不消极,不等待,不依靠,“只有老百姓自己争气才有用”,歌颂自己解放自己的革命精神。它以高亢,激越,豪迈,气势磅礴的精神,表现奴隶们敢于造反,“宣布黑暗的死刑”;昔日的褴褛之群,今朝要做命运的主人,“这里,每一亩土地都会咆哮,/足使敌人丧胆;/这里,每一座森林都会唱出战歌,/顿增他们杀敌的勇敢。”(《咆哮》)诗歌更表现了他们的坚强决心和不拔的毅力,《扑灯蛾》就是这种品格的写照:“熊熊的火焰在燃烧,/无数的扑灯蛾齐向火焰中扑跳;/——先先后后,/没有一个要想退走!”哪怕已在火中烧焦,也决不退却。《茫茫夜》诗集中的诗大体押韵,也有不押韵的,但都讲究节奏和韵律,有些诗用叙述口吻,形式整饬,但全诗又有交错,读起来没有沉闷的感觉。 张大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5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