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屈原2
释义
屈原2

现代话剧。5幕。郭沫若著。初连载于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重庆《中央日报》副刊。重庆文林出版社1942年3月初版,列入“文学集丛”。剧末附作者的《写完<屈原>之后》一文。1943年2月文林出版社重排版增附作者的《<屈原>与<厘雅王>——这是回答徐迟先生的一封信》一文,并附《徐迟先生来信》。1949年8月北平群益出版社重印时,作者对剧本第4幕作了修改,并附《校后记》。1953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屈原》第2版,作者对剧本再次修订,并增附《新版后记》。1957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沫若文集》第3卷收录该剧,剧末增附作者的《瓦石札记》两则(《一字之师》、《南后郑袖》)。1986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6卷收录该剧,剧末附录的《瓦石札记》,编者增补了两则(《“如含瓦石”》、《离骚一句》),并恢复了该文初发表时4则的顺序。

剧本围绕战国时代合纵与连衡这一对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描写楚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一天的遭遇,反映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抗秦派同以楚怀王、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为代表的亲秦派之间的斗争,并以此作为主要矛盾的线索,渐次展开戏剧冲突。剧本一方面揭露楚怀王不图自强、甘心投降秦国的卖国行径,郑袖等人设计陷害屈原的卑鄙伎俩;另一方面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疾恶如仇、凛冽难犯的崇高品质,及其在逆境中同邪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坚毅性格。屈原因怒叱张仪遭了缧绁,被关在东庙太一庙内,婵娟营救屈原,误饮毒酒身死,屈原因此得救,在熊熊火光中出走汉北。全剧以悲壮的气氛和透露光明的前景结束。

剧本写于“皖南事变”后的重庆,作者目睹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因之决心“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即“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1942年春,《屈原》在重庆公演,观众反响强烈,从精神上进一步动员各阶层民众团结抗日,发挥了历史剧“古为今用”的社会效果。《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历史真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壮美的诗情与深邃的哲理的统一,以及作者在古人古事中所寄托的进步的美学理想,构成了剧本的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黄侯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5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