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通变
释义
通变

古代文学理论概念。指文学创作中前后时代的因承,沟通和立足于当代的创新、变革。“通变”原是古代哲学的概念。《易传·系辞》中说:“通变之谓事,”“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把先秦道家以自然天道观为基点的“通变”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倡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初的《淮南子》由天道的“与时变化”推及人事的“法天顺情”,赞同“变古”而反对“循俗”。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已主张文学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批评文学中的“凡旧”,指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立《通变》篇,把因循自然之道的“通变”观引入文学理论,指出“文辞气力,通变则久”,“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歇之源”,“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使文学通变问题成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影响深远。盛唐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集论》中主张“既闲新声,复晓古体”。中唐释皎然在《诗式》中立《复古通变体》一章,把“通变”作为复古的对立观念而加以倡导,并批驳了“惟复不变”、“强效复古”的诗歌理论。唐末徐寅的诗话著作《雅道机要》中也有《叙通变》一节。唐代以后,许多文学理论著述都继承、发展了刘勰的文学“通变”理论,并结合当时的文学现状与不同形态的因袭、保守倾向进行斗争,促进了古代文学史的进程。

王南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178-517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