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肌理
释义
肌理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清代翁方纲自杜甫《丽人行》诗中借来“肌理”一词作为论诗的主旨,并加以多方面的发挥,由此形成了清代诗坛上的一派重要的诗论主张。翁方纲反复强调:“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延晖阁集序》)翁方纲所谓“肌理”,大体上是“义理”和“文理”的统一。翁方纲说:“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志言集序》)“易曰:‘君子以言有物。’理之本也。又曰:‘言有序。’理之经也。”“义理”主要着眼于诗的内容,其核心即“根极于六经”,“通经学古”,也就是儒家的经义。“文理”则主要着眼于诗的形式与技法,包括章法结构(“前后接笋,乘承转换,开合正变”),遣词用字(“一字之虚实单双”),声调韵律(“一音之低昂尺黍”)等。总之,“肌理”说强调诗歌创作须以经术与考据的学问为根基。因此,翁方纲提出:“士生今日,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考订训诂之事与词章之事,未可判为二途。”(《蛾术集序》)翁方纲的“肌理”说,流行于乾隆。嘉庆年间,是作为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说的对立面出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学与考据学大盛的文化氛围。它力图纠“神韵”说与“格调”说之偏,结果却走上了混淆诗歌与学术之间界线的歧途。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15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