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鼎 |
释义 | 赵鼎1085—1147 宋代诗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建炎元年(1127)金人俘徽、钦2帝,议立张邦昌,赵鼎逃入太学,不肯表态。宋高宗即位,权户部员外郎,迁司勋郎、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又出知平江府、建康、洪州等地。召拜参知政事,历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刘豫遣子入侵,赵鼎尽心筹画,诸将用命,迫使刘豫军拔栅遁去。后与张浚不和,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召回,仍任宰相。金国废刘豫,赵鼎派间谍招河南守将,寿、毫、陈、蔡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曲来归,得精兵万余,马数千。赵鼎反对和议,与秦桧不合,再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加检校少傅,改奉国军节度使。后被秦桧诬陷,谪居兴化军,移漳州,又责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在潮州5年,中丞詹大方又诬赵鼎受贿,嘱移吉阳军(海南省西南),凡3年。赵鼎知秦桧必欲已死,遂不食而卒。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 赵鼎尝监修神宗、哲宗两朝史事,高宗亲写“忠正德文”4字赐赵鼎。著《忠正德文集》10卷、附录1卷,有清道光刊本。文章多奏议,议论畅达,浑然天成。诗作思路开阔,设想独特。如《雨夜不寐》:“西风吹雨夜潇潇,冷烬残香共寂寥。要作秋江篷底睡,正宜窗外有芭蕉。”身经战乱,感叹时世,亦往往形于笔墨。如“相逢憔悴干戈后,追数悲欢梦寐中。”(《趋三衢别故人时车驾幸杭州》)语简情深,耐人寻味。词如〔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作》,写冬夜酒后,抒发苦闷心情:“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蓬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国仇家恨,齐涌心头,写得颇为感人。临终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亦脍炙人口。《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较为中肯。 李颖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04-430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