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剧运动 |
释义 | 国剧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1925年,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等人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创办戏剧系。同年,又成立了以“研究戏剧艺术,建设新中国国剧”为宗旨的中国戏剧社,致力于创建小剧场的工作。1926年6月,在徐志摩的支持下,又在《晨报》副刊附设《剧刊》。以此为基本阵地,他们发起了国剧运动。但在推进运动的过程中,却缺少艺术实践,只是侧重于对戏剧理论的研究和对西方戏剧的批评介绍。在理论上,倡导者的主要倾向是:一、肯定中国传统的戏剧,即“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余上沅《国剧运动·序》)。认为旧戏的程式化、象征性等特点,符合“西洋的新浪漫主义”与“反写实运动”的流向,也符合“中国国民性”“最不喜欢写实”的欣赏口味,“应该绝对的保存”(赵太侔《国剧运动》)。二、重视戏剧的艺术趣味性。认为“艺术最高的目的,是要达到‘纯形’Pure form的境地”,而道德、社会、政治等“问题粘的愈多,纯形的艺术愈少”,就愈失去艺术的“通性”(闻一多《戏剧的歧路》)。并认为“最高的戏剧”,是“从想像方面达到我们理性的深邃处”,而“在外形上又是纯粹的艺术”(余上沅《旧剧评价》。甚至把戏剧看作“供养在一个艺术的瓶子里”的“希望的鲜花”(徐志摩《剧刊始业》)。此外,他们还就戏剧与观众,戏剧的文学性、语言、表演、舞台、布景、光影等多方面的问题作了阐述。国剧运动倡导者反对戏剧改革,反对戏剧为现实生活服务,否定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因而受到众多新文学工作者的反对。1926年夏秋之际,赵太侔、余上沅等先后离开北京,中国戏剧社成员星散,《剧刊》出至第15期停刊,国剧运动也就终止。 顾智敏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75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