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陈独秀
释义
陈独秀1879—1942

现代文学理论家。原名乾生,字仲甫,笔名陈仲、雪衣、实庵等。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至1912年,在安庆、芜湖、上海等地先后创办了《爱国新报》、《国民日报》、《安徽俗话报》等报刊,并发表文章,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封建伦理道德。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7年初,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揭开了新文学革命的序幕。1918年,与李大钊、胡适等人创办《每周评论》,积极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因编辑《新青年》与鲁迅相识。1920年初,和李大钊等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同年8月,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的中央局书记。后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致使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在上海被推为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总书记。1932年10月,遭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获释。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

陈独秀的著作大多是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同时从事文学评论和散文杂文创作。“五四”前后写的一些文章,如《敬告青年》、《文学革命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等,观点鲜明,析理透彻,文笔雄健,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发表于《新青年》等刊物上的随感录和书信,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琐事,无所不谈,或长或短,生动活泼,抨世砭时,锋芒毕露。正如蔡元培所说:他在《新青年》上写的文章,“大抵取推翻旧习惯创造新生命的态度;而文笔廉悍,足药拖沓含糊等病”。主要著作有:《独秀文存》(四卷)、《陈独秀先生讲演录》、《字义类别》、《抗日战争之意义》、《实庵自传》、《我对于抗战的意见》、《怎样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陈独秀先生抗战文集》、《告日本社会主义者》、《陈独秀的最后见解》、《陈独秀书信集》等。

汪大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44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