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诗经通论 |
释义 | 诗经通论 《诗经》研究著作。18卷。清代姚际恒撰。清人研究《诗经》,多宗汉代,或从《毛诗序》,或从《三家诗》。能另辟蹊径的,首先是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继之有崔述的《读风偶识》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郑振铎评论《诗经通论》说:“此书极为重要,多独特的新解,而能超出于毛(亨)朱(熹)的聚讼之外。”历来解《诗经》的人,大致分为汉、宋两派,凡攻击《诗序》者必从朱熹,凡攻击朱熹者必从《诗序》。姚际恒《诗经通论》则不然,它认为《诗序》无论大序、小序,皆东汉人卫宏撰,多不可信;而朱熹虽常常反对《诗序》,又每每“阳违之而阴从之”。因而《诗经通论》既不追随《诗序》,也不依从朱熹,它对前代研究《诗经》的著作的功过是非,对研究《诗经》中汉、宋两派的弊端,作出了中肯的总结和评论,认为“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因此,《诗经通论·自序》指出,解释《诗经》“惟是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义不致大歧,埋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这种不抱门户之见的观点非常正确。因而《诗经通论》对前代学者歪曲诗义的见解多有辨驳,尤以对朱熹《诗集传》的驳难最力。同时,《诗经通论》还致力于对诗篇文学特点的品评分析。例如从文学发展的观点,认为《鄘风·君子偕老》对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有深远影响;再如评《关睢》第二章说:“通篇关键,在此一章”;评点《卷耳》末章说:“四‘矣’字,有急管繁弦之意”;评《广汉》说,每章最后3句“一字不换,此方谓之一倡三叹”。从章法、造句到修辞手法,都有很精确的评价。《诗经通论》崭新、精到的见解,在当时以及对后世的研究,都有积极影响。方玉润《诗经原始》多采其说。但《诗经通论》不可能完全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仍然把《诗经》中某些表现男女恋情的民歌说成是“刺淫”之作,是其美中不足之外。在当时宗汉风气下,姚际恒的《诗经通论》不被重视,死后百余年,才于道光十七年(1837)方有韩城王笃刻本,且流行不广,直至1927年才出现双流郑璋复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顾颉刚的标点本。 张玉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2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