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
释义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

近代小说理论文章。楚卿(狄葆贤)撰。初刊于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1903年9月6日)《新小说》杂志第7号。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1960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黄霖和韩同文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册(1985年5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平原和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1989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均收有此文。

本文是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参见该条)的启发下撰写的,也是对梁文的支持与补充。梁启超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变革出发,所以其文主要论述小说的普及性、感染力和社会作用,以期使小说成为维新运动的宣传工具。狄葆贤一方面肯定了梁启超关于小说具有“二种德、四种力,足以支配人道、左右群治”的观点,一方面又指出“以文学之眼观察之,则其妙谛犹不止此”。因此他在本文中进一步论述了小说的艺术特征,以证明小说“实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狄葆贤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认为“凡文章,常有两种对待之性质,苟得其一而善用之,则皆可以成佳文”。而在作者看来,这些“对待之性质”有五:一曰“简与繁”,二曰“古与今”,三曰“蓄与泄”,四曰“雅与俗”,五曰“实与虚。”。“而所谓良小说者,即禀后五端之菁英以鸣于文坛者也。故取天下古今种种文体而中分之,小说占其位置之一半,自余诸种仅合占其位置之一半”。换言之,小说兼具“繁”、“今”、“泄”、“俗”、“虚”5大特征,而其他文体仅分别具有“简”、“古”、“蓄”、“雅”、“实”5大特征,因此小说的价值相当于其他文体合起来的价值,故而小说“实文学之最上乘”。这里涉及到小说的形象性、现实性、直观性、通俗性和虚构性,要比梁启超的“四力”之说更为全面,更为准确。但由于作者与梁启超一样,主要从小说能“助社会改良”的角度出发,以致其观点不免片面性,并延用了小说和戏曲为一体的观点。如说:“吾以为今日中国之文界,得百司马子长(即司马迁)、班孟坚(即班固),不如得一施耐庵、金圣叹;得百李太白、杜少陵,不如得一汤临川(即汤显祖)、孔云亭(即孔尚任)”。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7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