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庆文艺界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讨论 |
释义 | 重庆文艺界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讨论 现代文学大事。1940年12月8日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小说晚会,讨论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问题。老舍、茅盾、胡风、以群、沙汀等60人到会,黄芝冈任主席。以群在发言中认为,应从人的社会关系和矛盾中,而且从矛盾的发展中去理解人的本质。作者在写作中应对题材作主观的加工,同时又须注意符合客观的真实,这样才能既避免流于市侩的现实主义,又不至于成为标语口号式的公式化的文学。他还指出:“小说家应该更勇敢地从芜杂的现实中,从广大的地区内,去发掘新人底苗芽,确定新人底存在。”(《关于小说中人物的描写》)茅盾着重谈了如何观察人物的问题。他指出,作家在观察人物时,主观上须有一个正确的尺度,须注意符合人类生活演进的历史规律。所以,作家不仅要严肃其生活,而且应使其生活有意义,富于斗争精神;另一方面,不可孤立地观察人物,应从社会矛盾中和发展中去观察(《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翌年3月,《抗战文艺》出版“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意见”特辑,除以群和茅盾的两篇外,还发表了巴金、老舍、胡凤、靳以、草明、吴组缃等的6篇文章。嗣后,张天翼也在该刊发表了长篇论文《谈人物的描写》参加讨论。抗战时期这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小说创作的专题讨论,是作家们迫切要求提高抗战文学创作的水平,反映不断涌现的“新的人物”而进行的一次认真的探索。它对抗战文艺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42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