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穆修
释义
穆修979—1032

宋代散文家。字伯长。郓州汶阳(山东汶上)人;后迁居于蔡。师事陈抟,传《易经》学。宋真宗东封泰山,诏举齐鲁明经行修之士预选,赐进士出身。大中祥符五年(1012),调补海陵郡司理参军,心壮气锐,负才傲物,不能与俗俯仰,通判使人上告穆修之罪,因而毁官丧禄。大中祥符九年,任池州参军。后徙颍、蔡二州文学参军,世称“穆参军”。稍得钱财,即遇盗或卧病,每病钱尽才愈,故时常衣食不给。

穆修十分推崇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曾借钱校刻韩、柳文集,印数百部,到开封相国寺出售。当时文坛崇尚声律靡丽的文章,而穆修独倡导古文,与之对抗。李之才、祖无择、尹洙兄弟均拜穆修为师,学习古文,后来都成名于时。庆历年间,祖无择访得穆修诗文70余篇,编为诗1卷,文2卷,辑成《穆参军集》。

穆修在《答乔适书》中说:“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指出学古文是求仁义,学时文是追求富贵名利,对当时文风和学风起了针砭作用。在《蔡州开元寺佛塔记》提出:“其为贵、为富、为寿、为康宁,皆根夫善者也,而统谓之福;为贱、为贫、为疾、为夭,皆种夫恶者也,而统谓之祸。福祸之报不移。”显然受到佛学的影响。而《毫州魏武帝帐角记》称曹操慷慨兴言,从容计事,有“伐谋制胜,料敌应变”的才能,则又能不受时论的拘束。

穆修文风接近韩愈,行文有气势,多用排比句,如涌潮飞瀑,条达晓畅,故能有名于时,在唐、宋古文的延续上,有他的独特地位。他的诗作有晚唐遗韵,如《秋浦会遇》诗,巧譬善喻,抒写自己的遭遇,淋漓酣畅,较有感染力。

李颖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3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