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深 |
释义 | 洪深1894—1955 现代剧作家。字浅哉。江苏常州人。学生时代爱好文艺,常参加演出活动。1915年发表第一个剧本《卖梨人》。1916年创作话剧《贫民惨剧》。同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研究陶器,后专攻戏剧。在美期间,1919年创作了英文话剧《虹》,1921年编导了英文剧《木兰从军》。1922年回上海,在复旦大学等校任教,同时致力于戏剧和电影的编导工作,受聘于中国影片制造公司,创作了电影剧本《申屠氏》,编导了话剧《赵阎王》。1923年加入应云卫等组织的戏剧协社。1925年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编导了电影《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后又创作了电影剧本《爸爸爱妈妈》。1929年加入南国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此后创作了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戏剧形式反映农民生活与斗争,剧作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思想,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艺术技巧也较为圆熟。1931年编写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同年还创作了电影剧本《旧时京华》、《如此天堂》。1932年与夏衍等组织了明星电影制片公司编剧委员会,创作了影片《压迫》。1934年创作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时事英雄》、《新旧上海》、《女权》等,并参加了《女儿经》的集体创作。“七七”事变前后,他热心提倡“国防戏剧”,创作了以抗战为主题的独幕剧《走私》、《钨》、《咸鱼主义》(与沈起予等合作),并与夏衍创办《光明》半月刊。1937年创作了电影剧本《梦里乾坤》、《四千金》等。1938年赴武汉,任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军委政治部三厅戏剧科长,创作了剧本《飞将军》、《米》、《包得行》、《黄白丹麦》、《女人女人》等。1941年皖南事变后,先后迁居桂林、重庆、昆明。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编辑《戏剧与电影》周刊,创作了电影《鸡鸣早看天》。50年代起,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对外文协副会长等职。1957年至1959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其4卷本《洪深文集》。 洪深在创作戏剧、电影的同时,还积极从事话剧的导演以及戏剧电影的理论研究,对我国电影戏剧理论的建树、表演艺术体系的确立作出了贡献。 汪木兰林碧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51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