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白兔记
释义
白兔记

元代南戏作品。全名《刘知远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编撰。此剧写五代时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刘知远穷困时,地主李文奎把他收留在家,并将女儿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夫妇去世后,三娘兄嫂不容。刘知远只得弃家投军,又被岳节度使招赘为婿,带兵平寇,成就功名。三娘不肯改嫁,被兄嫂逼迫日挑水,夜推磨,受尽苦辛。她在磨房咬脐产子,托窦公送往军营。16年后,咬脐郎猎白兔而见三娘,母子夫妻得以团圆。剧中李三娘的形象最为动人,她的悲惨遭遇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大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或被遗弃的妇女的苦难生涯的真实写照。她向恶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却仍然逃脱不了受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这个形象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作品对刘知远贫穷时受到的屈辱有着真实的描写,赞扬他不怕鬼的英雄气概和驰驱沙场的苦斗精神,对他见利忘义、负情三娘的行为则给予一定的批评。《白兔记》对不平的社会、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有所揭露,但它所宣扬的“贫者休要相轻弃”的思想是建立在“发迹变泰”的思想基础上的,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理想和情绪,而充斥全篇的宿命论思想,也给作品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刘知远与李三娘的这个故事,未见史书记载。传说中刘知远的故事,今见最早记载为宋元话本《五代史平话》;金人有《刘知远诸宫调》;元刘唐卿有《李三娘麻地捧印》杂剧,已佚。《白兔记》与话本、诸宫调所述情节大略相同,是一部据民间传说、民间讲唱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作品。它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生活气息很浓,文词俚俗自然。此剧在民间流传甚广,明清时有佚名续作《后白兔》(一名《五龙祚》),京剧、川剧、昆曲、粤剧等许多地方剧种中有此传统剧目,或题《红袍记》、《李三娘》,或演单折《磨房产子》、《窦公送子》、《打猎回书》、《磨房相会》等。

《白兔记》原本不存。今存本以成化间永顺堂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的刊印时间最早、最接近古本原貌,但也是经过改编的艺人演出本。汲古阁本情节、曲文与成化本大致相同。富春堂本文词较典雅,且将刘知远改成一个可以肯定的人物,他没有及时接取三娘,完全是因带兵在外,无暇顾及。富春堂本对后世地方剧种的影响较成化本、汲古阁本为大。

金宁芬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1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