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冯梦龙
释义
冯梦龙1574—1646

明末通俗文学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等。长洲(江苏苏州)人。与其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有才名,人称“吴下三冯”。十几岁为诸生,后屡次参加考试不中,但他文名籍甚,学识渊博,对《春秋》颇有研究,深得时人钦服。他爱好民歌、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曾一度坐馆教书为生。天启初应湖北麻城田姓邀请,讲授《春秋》。天启三年(1623)还里。崇祯三年(1630)充贡生。崇祯五年任丹徒县训导。崇祯七年升福建寿宁知县,政简刑清,首尚文学,并纂修《寿宁待志》2卷。崇祯十 一年解寿宁知县职,自闽归里。清顺治二年入浙,经杭州赴台州,寓居台州天宁僧舍。清顺治三年春还里,卒。他对通俗文学的收集、整理、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冯梦龙在万历四十年左右收集、刊印了两部民歌集:《挂枝儿》、《山歌》。这些“荐绅学士家不道”的“田夫野竖矢口寄兴”的“性情之响”,得到了冯梦龙的重视。他认为民歌“情真而不可废”,“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 抑今人想见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间者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序山歌》)明代许多民歌赖这两个集子得以存留。

他还收集、整理、加工了3部话本小说集;《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收话本小说120篇。《古今小说序》(署名“绿天馆主人”)强调了通俗小说的艺术力量:“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斗,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警世通言叙》(署名“无碍居士”)中举例说:“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醒世恒言序》(署名“可一居士”)指出:“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不少研究者认为,“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都是冯梦龙的化名。“三言”反映的社会生活较为丰富、复杂、广阔,敏感地表现了市民的生活、感情和理想。小说中出现了不少商人、小手工业者的形象;在反映男女关系上有不同于封建道德的恋爱观、婚姻观。它多少表现了明末社会的特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他还增补过《三遂平妖传》,改写过《新列国志》。

冯梦龙还积极改编和创作戏曲。他的戏曲观倾向于吴江派,严守格律,崇尚本色。他撰述《墨憨斋词谱》,说明他十分重视格律。他在《风流梦小引》中认为汤显祖虽是“千古逸才”,但汤的曲作为“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欲付当场敷演,即欲不稍加窜改而不可得也”。在《双雄记序》中,他要求演员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说明他重视戏曲的演出。他改编别人的曲作十余种,总题《墨憨斋定本》。他创作的传奇剧本有2种:《双雄记》、《万事足》。

冯梦龙还是编撰笔记小品的大家。今存有《情史类略》、《智囊》、《智囊补》、《古今谭概》、《笑府》。世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活动、智慧表现、戏谑行为,都有多彩多姿的记述。他创作的散曲集《宛转歌》,已佚。他编纂的散曲选集《太霞新奏》,也收进自己一些散曲作品。他著有诗文集《七乐斋稿》,已佚。但部分诗文散见在一些文化典籍中,有待辑佚。如《吴郡文编》收有冯梦龙文17篇。他还著有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春秋衡库》;地方志:《寿宁待志》。他还写有时事书:《甲申纪事》、《中兴伟略》,选评过《太平广记抄》。可见他是一位著述极其广泛、丰富的文学家。

郑江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68-166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