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班固
释义
班固32—92

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后汉书·班彪列传》)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60余篇。彪死,他继承父业,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弟班超上书力辨,得释。后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续完成其父所著书,历20余年,基本写完《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建初四年(79),曾根据诸儒在白虎观辩论五经同异的结论,整理成《白虎通义》。汉和帝永兴元年(89),从大将军窦宪击匈奴。后窦宪因擅权被杀,他受牵连,死于狱中。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其佚文37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其诗8首。

班固在思想上坚持儒家观点。他不仅肯定汉赋“抒下情而通讽谕”,且肯定其“宣上德而尽忠孝”(《两都赋序》),总倾向上他认为文学是制礼作乐的工具。在《离骚序》中,他认为屈原“露才扬己”,“非明智之器”,对屈原有不确之贬。班固的儒家思想贯穿于他的史书和文学创作中。《汉书》虽是史书,但载人记事“不激诡,不抑抗,瞻而不秽,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彪列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其文结构谨严,言简意赅,描写生动形象;《李广苏建列传》、《杨胡朱梅云传》等名篇均可称是古代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

班固还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著有《两都赋》、《幽通赋》、《答宾戏》、《竹扇赋》、《终南山赋》等。《两都赋》是东汉著名大赋。东汉都洛阳,“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后汉书·班彪列传》),希望复都长安。“固感前世相如、寿王、东方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出处同上)赋中以主客问答形式,假设西都宾客向东都主人夸述西都长安,而东都主人则批评他只知矜夸山川风物,却不知大汉开国奠基之根本,更不知光武帝迁都洛阳、中兴汉室之功业。因此备述光武帝教化之盛,治国方略。《两都赋》是西汉大赋的继续。写法上受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和扬雄《甘泉赋》、《蜀都赋》影响很深,但又有所发展。其文体制宏大,铺张扬厉,词采纷呈,较之相如、扬雄之作,征实成份增加,虚夸成份减少,对偶句增加,散文句减少,形成了一种典雅和丽的风格。其《幽通赋》和《答宾戏》也比较有名,但成就不如《两都赋》。《幽通赋》表达他守身弘道之志,文中大量征引史实,写得比较枯燥。《答宾戏》完全模仿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述其“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趣,内容浮泛,笔法也缺乏独创性。

班固也能诗。《咏史》一诗尤负盛名。这是中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写缇萦救父的故事。此诗拘泥于对史实的交代,缺乏想象,缺乏词采,因此被钟嵘批评为“质木无文”(《诗品》)。

毛军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5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3: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