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现代文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 |
释义 | 现代文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是苏联文艺界1932年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针对“拉普”倡导的违背创作规律、无视作品客观真实性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为在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恢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而提出的。结合这一口号,苏联文坛曾经进行了关于“写真实”的热烈讨论,把“写真实”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原则,以图从根本上恢复现实主义。 1933年底,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传入中国,左翼文学理论界开始清算“左”的理论影响,并围绕现实主义问题重新探索新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比较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是周扬发表于1933年11月《现代》杂志第4卷第1期上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汇入并开始左右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周扬在文章中特别强调,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要防止“取消主义的歪曲”;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也要警惕“自由主义的人们”的“嘲笑”,格外注意反右。初期一些介绍文章比较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阶级性、时代性特点,却忽视了它作为现实主义所要求达到的“写真实”这一基本点,因此不可能彻底与“拉普”的“左”倾机械论的影响划清界限。在这一类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介绍的偏差影响下,中国3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终受到“左”的倾向的控制和干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给中国文坛带来的主要是社会化、政治化、理想化的新素质;它要求体现党性和人民性;要求反映生活发展的主导倾向,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反映共产主义新生事物的萌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理想主要通过新型的正面主人公表现出来。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在30和40年代展开的关于典型理论、关于浪漫主义以及关于“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中,某些关于现实主义深化的观点受到文艺界的批评和指责。 陈学超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50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