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蜕变 |
释义 | 蜕变 现代4幕话剧剧本。曹禺作。发表于《国民公报》1940年4月16日—6月3日;同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1941年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入“文季丛书”。 该剧暴露了后方某省立医院的小官僚们循私枉法、因循怠惰、贪污舞弊、投机倒把种种腐败行为,借主人公丁大夫的口指出:“中国如果要想翻身,抗战中的官吏们是要负起责任来的”。在暴露黑暗的同时,作者更着力于对“希望”和“憧憬”的描写,他希望在这抗日的大变动中产生一种“蜕变”,像生物界的昆虫一样“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硬狠狠地把昔日老腐的躯壳蜕掉,然后新嫩的生命才逐渐长成”。“只有忍痛蜕掉那一层层腐旧的躯壳,新的愉快的生命才能降生”。他渴望着“新的力量,新的生命由艰苦的斗争中酝酿着、孕育着,欣欣然发出来美丽的嫩芽”。他希望写出“在我们民族在抗战中一种‘蜕’旧变‘新’的气象”(曹禺《关于“蜕变”二字》)。这“新的力量、新的生命”的代表就是剧中的专员梁公仰和丁大夫,这两个人物分别是作者心目中新式官吏和新型知识分子的理想化身。 《蜕变》的发表得到舆论界的普遍关注,洪深曾说:“如果我们打算推荐十部必须阅读的抗战剧本的话——如果自己限制数目,不使超过十部的话”,他认为《蜕变》就是其中的一部(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戏剧运动和教育》)。 1939年,《蜕变》由曹禺任教的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师生在重庆首次公演。此后,在上海等地的演出都曾引起过反响。 田本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97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