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熹 |
释义 | 朱熹1130—1200 宋代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考亭(福建建阳西南)。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入对垂拱殿,论言路壅塞,佞幸鸱张,主张抗金复国,反对与金议和。除武学博士,拜命遂归。淳熙五年(1178),差知南康军。淳熙八年除直秘阁,改除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浙东大饥,乃单车按行境内,救荒革弊。淳熙十六年,改知漳州。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乞祠,除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解职归建阳,与陈傅良论学。次年差知潭州,湖南安抚。宋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落职罢祠。后致仕。卒谥文。朱熹早年力主抗金,中年以后转持消极防守。幼时,由其父朱松教授读书。稍长,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学。又受业于延平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遂集理学之大成。从学者甚众,乃形成“闽派”,或称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权相韩侂胄视之为“伪学”,加以禁止,朱熹曾因此被诬落职。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等。后人辑有《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朱熹平生以讲学、著述为主,阐发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和《大学》、,《中庸》的哲学观点。强调理在气先,“去人欲,存天理”,形成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在文学上,他继承了程颐所谓作文害道的观点,反对以文贯道,称:“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朱子语类》卷8),无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否定文章的修饰锻炼。又认为诗的起源是感于物而发,“咏歌其情”,这无疑又是正确的。朱熹除学术著述外,亦能诗词。诗风活泼自然,清新简淡,《夜雨》有忧国之思,《观书有感》以形象的比喻抒写读书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准确生动。为文亦功夫深到,理致周密。有《晦庵词》传世,今存20首,清疏老成,简淡质直,但生气不足。时有佳句出现,如:“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青玉案〕),颇得梅花逸韵。所作〔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谓:“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此作有“家弦户诵”之誉,人评其“气骨豪迈,则俯视辛、苏;音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清王奕清《历代词话》卷7引《读书续录》)。 赵兴勤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4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