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
释义 | 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现代文艺论文。周扬著。初载《现代》1933年11月1日第4卷第1期。副题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署名为周起应。本文介绍了1932年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性质特点,以及对“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否定。文章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是“拉普”宗派主义关门主义的反映。这个口号错误在于否定了艺术的特殊性,把艺术对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而曲折的依存关系看成直线的简单的关系,把创作方法全部归结为世界观的问题。艺术家虽然依附于他们自身的阶级的世界观,但单有政治和理论的成熟,而没有形象,没有形象思维,不能创造出文艺作品。决定艺术家创作方向的,并不完全是他的世界观,而是社会实践。创作实践的成品有时可能同作者的世界观相反。文章还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大特征“是在发展中、运动中去认识和反映现实的”。这是同资产阶级的静止的现实主义的最大分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在表面的琐事中,而是在本质的典型的姿态中去描写客观现实。既描写出种种肯定和否定的要素,又阐明其中一贯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质,把为人类更美好的将来而斗争的精神灌输给读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另一特征是大众性和单纯性。语言极度单纯,形象非常透明,故事特殊而又接近大众。文章指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是绝不相容的。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不同哲学上的唯物论和观念论相一致。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英雄伟业,对革命的无私奉献,现实的梦想的实现,正是这个时代的本质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描写这种生活真实,而这种生活真实就包含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所以,作为苏联文学的主要口号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不对立又不并立,而是一个可以包含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里面的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加丰富发展的正当的必要的因素。因此,它同古典的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以及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文章指出苏联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理论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应从中学习许多新东西。但这个口号是以现在苏联的种种条件作基础,以苏联的政治文化任务为内容的。如果所这个口号生吞活剥地应用到中国来,那是有极大的危险的。本文第一次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较全面地论述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在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较大的影响。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30-233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