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关于“城市文学”的理论探讨
释义
关于“城市文学”的理论探讨

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文学”的概念是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上海文学》1985年第8期载文呼吁“写出有‘上海味’的城市文学”,此后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在以反映农村生活见长并形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山药蛋”流派的故乡山西太原,1985年出现了一家专门倡导“城市文学”的刊物,刊名就叫《城市文学》。1987年文学界对“城市文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一年,黑龙江省的《文艺讨论》发表了两位评论家两组8篇有关“城市文学”的系列文章;山西《城市文学》开辟了“城市小说邀请赛”专栏,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城市诗会”,召开了“城市文学理论评论会”,发表了一系列讨论“城市小说”、“城市诗”的文章;与此同时,《小说选刊》、《天津文学》、《文学自由谈》、《文论报》、《芳草》等刊物亦有文章发表,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课题。探讨在以下3个方面展开:1、提出“城市文学”概念的背景和意义,2、城市生态和心态的特征,3、“当代城市小说由潜在到形成的历程”。在探讨中,论者对“城市文学”涵义和价值的认识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但可以看出,由于这一概念的提出,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获得了一个新的角度。比如有的论者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冲突的角度考察中国当代小说,认为中国当代城市小说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处于“潜伏状态”,只是在《旋转的世界》(陈继光)、《王府井万花筒》(刘心武)、《你别无选择》(刘索拉)、《无主题变奏》(徐星)、《鬈毛》(陈建功)等作品出现时才表现出“新的观念在同传统乡村文化的冲突中占了优势”,在这些小说中显现出来的是“一种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一种超常的行为和价值规范,一种非群体性的城市人的生活类型”(徐剑艺:《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学》)。又如有的论者从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角度提出问题,认为新时期的一些作品对当代城市的生态和心态的理解与描写都显得“陈旧和牵强”,有的作品把当代市井当作“都市里的村庄”来描写,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城市的嫌恶、对荒僻乡村草原的向往、依恋”,形成一种“新的乡村化”的倾向(刘乐群:《城市的当代生态心态与艺术创造工程》、徐剑艺:《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学》)。还有的论者认为,提出“城市文学”的概念不一定能造成多少“城市文学”,但“城市意识的加强,必然会给当代文艺思潮带来深刻影响”(罗强红:《文谭三题》)。

冉隆中,益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3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54:47